徐医附院临床眩晕听力中心专家乔月华提醒:儿童防聋治聋要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
耳是人体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但令人遗憾的是,听力障碍不仅困扰许多人的正常生活,还对儿童的身心成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据资料显示,全球听力残疾人数达3.6亿,其中儿童万。我国听力障碍人口为万,0至14岁听力残疾儿童总数超过万。听力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面对众多的耳聋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医疗、康复政策外,普及、宣传听力保健知识,重视遗传学咨询,加强医学监护及科学用药,是预防耳聋的关键。
徐医附院临床眩晕听力中心专家乔月华教授提醒大家,儿童防聋治聋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孕妇在怀孕期间预防听力损失要避免预防注射;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预防母体患病性感染;避免接触耳毒性药物。新生儿期耳聋预防应在围产期就开始,在这一时期不仅可发生器质性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且可引起内耳毛细胞损害。尤其是早产引产时外伤或产期的各种原因缺氧、新生儿黄疸极易引起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或损失。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儿童出生后48小时即可用简便无创的方法及时发现听力障碍。
据介绍,造成儿童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耳聋家族史;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弓形虫、梅毒等);颅面部畸形;早产或极低体重儿(体重小于克);新生儿严重窒息、严重黄疸;母亲滥用药物(如庆大霉素)和酒精、母亲糖尿病。
此外,有些孩子在出生时并无听力损失,但由于各种后天因素,如感染(如脑膜炎,腮腺炎),外伤,使用耳毒性药物等也可出现听力损失。有的遗传性听力损失也可发生在婴幼儿期或青年期。因此,对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儿童进行定期听力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听力筛查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其对象不只是新生儿,还应包括婴幼儿甚至学龄儿童。
那么儿童确诊听力损失后该怎么办呢?针对病因对可纠正性听觉障碍患儿进行相应的药物、手术治疗。乔月华教授告诉大家,针对传导性耳聋可采用医疗手段进行干预,针对混合性耳聋可采用医疗手段和康复手段进行干预,感应神经性耳聋要分析病因,如对突发性耳聋早期、药物中毒性耳聋早期及听神经瘤等疾病,可及时采用医学手段进行治疗。包括:听力补偿或重建(助听器选配、人工耳蜗植入)、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家庭康复指导等。
最后,要做好儿童防聋治聋的工作,首先加强婚前、孕前健康检查,做好产前筛查、诊断。建立听力残疾“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一体化服务及管理模式,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对听力残疾儿童实施早期干预、提供全面康复教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