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俗信。
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当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
如果违背这类俗信,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害。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1民间俗信看上去仿佛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活风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在中国传统养活秩序中,作为养活者儿孙辈是以“孝顺”为道德准则的。“
孝”指养活父母尽心尽力;“顺”则指对父母意愿的遵从。老人的欲望是与世长辞,儿孙们固然应当遵从老人的心愿。对儿孙辈来讲,只有能使老人顺心如愿地与世长辞,才能被社会舆论视为符合“孝顺”的养活道德规范。
在这一点上作为养活者儿孙,和被养活者父母的欲望是一致的。人到七十岁后已进垂暮之年,病老弃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如果外出不幸死丧他乡或亲友家中,首先是违背了老人们与世长辞的心愿。其次是养活老人的儿孙们会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于他乡而遭到良知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许多为难和麻烦。明显这类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
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量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亲友们也其实不欢迎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
固然。这其实不代表老人的亲戚们对老人没有亲缘感情。这类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交换,在民间遵守着另外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看望先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看望长者。即便是有这样的亲缘感情交换机制,作为儿孙辈也不愿老人外出。
但因特殊情况,如家庭矛盾,想念亲友,年节去探望比自己更老的尊长等缘由,老人外出去亲友家的事还是经常产生的。遇到这种情况,亲友们会想法劝老人尽快回家,或通知老人的儿孙们尽快接老人回去。
民间对待外出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信条,是说年龄越大产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民间所说违背这1信条带来不吉和灾害,主要是指万一老人产生不测,会给接待老人的亲友家带来许多意外的麻烦。
对这个民间俗信,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洪昭光教授认为,这类说法很有道理,主人如果依照以上做法做也不会失礼。年事已高的人,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应当尽可能少走亲访友,否则,极可能给自己和主人家带来麻烦。
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由于身体各脏器功能都在逐步产生退行性改变,疾病更是接踵而来。
尤其是半夜和清晨,是意外出现的多发时段,一旦此时出事儿,会给陌生环境增加很多处理上的困难。洪昭光教授还提示,老人最危险的两个“死亡三联症”,其中之一就是“冬季、清晨、扫雪”。
日出东方的时候,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代谢加快,血黏度上升,很容易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严重者乃至猝死。
因此,早上6点—11点对老人来讲,是全天最危险的时刻,国外学者也称这段时间为“魔鬼时间”。另外,老人听力、视力都有所下落,在陌生地方留宿,对环境不熟悉的老人,起夜时很容易被障碍物绊倒,发生意外伤害,所以要尽可能避免让老人在外留宿。
80岁以后,各种疾病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更有增加,连吃饭也要处处留心,特别是老人在外用餐,情绪激动,加上美味佳肴,容易进食过饱。听说英国寿星托马斯帕尔就是在岁时,应邀去伦敦参加王宫盛宴后去世的。
著名解剖学家卡尔维解剖了他的遗体后,未发现任何衰老迹象,推测其死亡是过度餍饫而至。上面提及的老人“死亡三联症”之2,就是“饱餐、酗酒、激动”,这3方面本身就是老人猝死的诱因,外出就餐,更容易让3方面联合在一起,危险更大。
总而言之,对耄耋老人,尤其是患心脑血管疾病和线人失聪的老人,最好减少外出机会。如果实在需要外出,最好在儿女陪伴下早去早回。在外就餐要注意控制饮食,细嚼慢咽,控制情绪、限制饮酒,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还要随身携带药品。
更多好文在浏览原文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治疗白癜风有好办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