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市健康妇幼指导中心昨发布消息,年温州市新生儿听力筛查例,筛查率99.82%,其中确诊听力障碍儿童例,异常率0.%,也就是说每名新生儿中有3人查出听力障碍。近5年来,我市共确诊听力障碍儿童例。
爱耳日,医务工作者为孩子们进行耳朵检查。本报资料照片叶斯斯蔡温瑞摄
出生时听力筛查通过5周岁却突发耳聋记者了解到,通过听力筛查早期发现的听力异常儿童,经早期诊断明确后及早进行干预康复,多数听力功能获得较大改善,且能顺利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但在儿童期或者青少年时期突发耳聋。
去年10月,我市一名5周岁小朋友因“说话减少”来到温州市听力诊治中心做检测,结果发现双耳听力损失竟然大于90分贝,确诊为神经性耳聋。不仅需要做人工耳蜗,而且错过了最佳语言发育期,接下来的听力语言训练也会更加艰辛。据家长回忆,孩子出生时新生儿听力筛查显示双耳通过,1周岁时会叫“爸爸、妈妈”,2周岁会背儿歌。直到3周岁上幼儿园后,开始不爱说话,老师反馈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法交流,家长才带孩子就医检查。
这是什么原因引发的?据医生介绍,这名患儿属于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是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幼儿时头部受到撞击、受到大声音分贝刺激、感冒、发烧等都会诱发耳聋。
长时间使用耳机引发青少年听力障碍“儿童期听力障碍的主要病因还是中耳感染。”专家解释,由于儿童独特的解剖特点,咽鼓管短平宽,细菌病毒容易侵入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可造成听力障碍,进而影响语言发育。
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良用耳习惯已经成为听力障碍的主要病因,常表现为噪声性聋和突发性聋。青少年由于长时间使用耳机或音量过大(大于80分贝),可引起耳蜗毛细胞受损,从而引起噪音性聋。另外,沉迷电子游戏或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压力过大或身心过度疲惫,往往易导致突发性聋。
专家提醒,对于小宝宝来说,预防感冒、避免平躺喂奶或呛奶、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耳道进水、避免随意掏耳朵等,可减少中耳炎的发生。防止儿童头部外伤、减少娱乐噪声、加强体质锻炼、减少脑膜炎及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以及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等可有效预防儿童期听力障碍。
早期识别听力障碍“信号”及早干预可减少听力损失研究表明,先天性失聪或在出生早期罹患获得性听力损失的儿童,如能在6月龄前识别听力损失并给予适当干预措施,患儿5岁时的语言能力可与听力正常的同龄儿童达到相同水平。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学前和学校常规听力筛查可在疾病早期发现异常,从而减少听力损失的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0-3岁儿童,家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