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儿童被诊断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然而研究发现,儿童多动症未必有表面上看来那么普遍。研究人员表示,许多被诊断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实际上另有其他问题:睡眠障碍,比如睡眠呼吸暂停。将睡眠障碍误诊为多动症的情况可能占了多动症诊断的相当数量,而让这些儿童服用的药物只会让他们的病情加剧。包括疾病或生理缺陷,如营养不良,视力、听力障碍等。有些小朋友是身体疾病问题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比如感冒发烧;或者过敏体质的孩子常常会觉得身上不舒服,这个时候就更坐不住了。再比如视力和听力问题,有些孩子存在弱听的情况,声音轻了就听不清楚,这个时候就会影响其注意力的集中,视觉有问题也会影响孩子专心看黑板或老师。还有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容易过敏等一些疾病,以及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等等,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集中,最终发为多动症。有些超出能力的教育会导致“看不懂、听不懂”。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引导下,“拔苗助长”的行为在孩子教育方面尤为突出。最新一项研究发现,多动症的孩子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学得太多所致。其实,现在不少国内的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学围棋、钢琴,学奥数、英语,所学习的内容又明显超出孩子的接受、理解能力,最终就容易导致孩子看不懂、听不懂,时间一长,孩子必然会表现出不专心、多动的情况。这类孩子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啼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同时,这类孩子由于自控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事生非。当玩得高兴时,口出怪声,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当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这种喜怒无常,冲动任性,常使同学和伙伴害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因为这类孩子不易合群,久而久之也可造成其反抗心理,常常发生自伤与伤人的行为。多动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将来的发展危害都很大。部分多动症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其症状会逐渐减轻乃至消失,但有一半以上患儿在成年后仍会表现出一些多动症状。其学业、职业、人际关系等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且会影响心理健康。而且,多动症的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的一些症状,医院就诊。多动症儿童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得依靠家长及老师的密切配合,早期发现幼儿的异常行为,查明所致的原因,及时接受心理医生的指导,可减少多动症的发生。对已发生多动症的孩子积极的心理辅导也是减少症状,缩短病程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教育方式是杜绝和减少儿童多动症发生的重要保证。对孩子的不良教育方式有: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百依百顺,娇生惯养,不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老师及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过于苛刻,造成孩子心理紧张和情感压抑及行为异常,最终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因此,老师和家长对儿童应进行老师和家长对儿童应进行耐心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xgyy/15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