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相关医院

孩子口齿不清怎么了过两年不就好了吗

前几天,长沙中心迎来一位咨询语言问题的家长,家中三岁半孩子的情况很有代表性:

孩子发音不准很严重,g、k、d、l都发不准,老师说成“袄西”,说话时多用代词,名词认知量不足,长句逻辑有不少错误。除了语言问题外,孩子说一不二,一言不合便哭闹个没完,在家中像个小皇帝一样。有句谚语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孩子出现语言问题也并非只是一个人的错,家庭因素的影响会在宝贝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这些影响有好有坏,就看父母采取的是怎样的育儿方法了。

语言发展不均衡表达水平有高低

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是一个缓步上升的过程。从出生到4岁之前,幼儿需要经历不会发音、词汇掌握、短语表达、构句能力和完全表达,不同类型的发音是有前后顺序的:

1个月的婴儿是自然反射发音,除元

音外出现个别辅音;

4个月的婴儿辅音增加,舌尖音出现;

6个月的婴儿已能模仿单音节声音;

10个月的婴儿能模仿说出“爸爸”“妈妈”;

18个月的幼儿开始使用短语;

24个月幼儿掌握90%元音和双元音;

36个月的幼儿完全学会元音和双元音,75%的语言能被他人理解。

口齿不清的孩子在18月龄之前就会出现征兆,比如比较基础的辅音发音不清,或完全说错。这个时期的发音问题还能在家长的纠正下改善,一旦错误持续半年(甚至个别儿童三个月)就不是父母力所能及的范畴了。

正常情况下,儿童最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把每个音节都发准。为何需要这么长时间呢?这是因为幼儿语言习得的过程不仅是学习,也是不断练习促使发音器官完全协调和成熟的过程。只有发音器官完全成熟,才能满足复杂发音动作的要求。

假如儿童的语言学习不是伴随着大脑和构音器官的发育,说话表达的难度就会解锁“地狱模式”,最明显的例子便是20世纪时常出现的狼孩。由于常年得不到人类语言信息的输入,也就不能通过练习获得正确发音方法,他们连人类生活习惯都适应不了了。

父母不要认为3岁的孩子年龄尚小,口齿不清可以慢慢消失。在语言矫正领域看来,3岁是儿童语言发育的转折点,已经是语言成熟的标志了。除了口吃外,其他类型的语言障碍一旦发生于3岁就基本相当于定性了。

可以说,虽然幼儿的语言发育有早晚之分,发展水平也有高低之别,但3-4岁是判断语言障碍最明显的时期,父母可不能轻视,有需要的及时带孩子进行语言矫正才是正确选择。

哪些原因会导致口齿不清?

能引发幼儿口齿不清的原因有很多,总结来说包括生理和环境两方面。生理因素有构音器官疾病、听力障碍、脑部发育异常、外伤和某些炎症等,环境因素则包含语言教育和语言环境两部分。从我们郑州、杭州、长沙等中心的数据来看,环境因素案例是最多的。

抛开显而易见的生理条件不谈,导致口齿不清的环境因素就让家长摸不着头脑了。别着急,也许小编我的几个问题就能让你恍然大悟了:

孩子平时的语言练习是否充足?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否达标?

孩子的饮食结构是否合格,食物硬度是否合格?

孩子成长半径中是否有患大舌头的人存在?

监护人的语速是否平稳,语言运用是否科学?

如果家中有以上几条信息出现,且孩子口齿不清的存在时间长于6个月,那么就要及时带孩子寻求帮助了。口齿不清听起来是小事,而且让孩子显得很可爱,可这种错误的发音习惯一旦成型,就有可能是困扰孩子未来数年的难题了。

语言矫正成唯一可行方案

既然口齿不清已经成型,手足无措的父母该如何是好呢?有的家长带孩子到专业儿科一通检查,最后只得到了大夫一句“回家慢慢纠正就行”;有的家长求医问药,还给宝贝做各种物理治疗依然无果;还有一些聪明的家长拿着检查报告到语言机构求助。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口齿不清说到底是构音障碍的一种表现,也是语言发育迟缓的症状之一,置之不顾只能给孩子带来前所未有的伤害。另外,口齿不清无论是生理还是环境因素造成的,都已在孩子身上成型,并且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改变错误语言习惯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在前几年,我们一直担忧因为语言矫正的冷门,致使父母耽误了孩子的最佳矫正时间。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近两年我们对语言知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认可了我们机构的矫正效果,使得孩子们能及时通过课程恢复健康的语言能力,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xgyy/14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