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麻醉学杂志》年第1期
感染、药物、噪声污染等因素引发的听力障碍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升高[1]。听觉活动的传入引起听觉中枢信号通道的级联作用,活化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MDA受体,NMDA受体是麻醉药物作用的主要靶点。听力障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NMDA受体功能下调,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向大脑皮层的投射以及降低神经元兴奋性[2,3,4]。异丙酚是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GABAA受体和NMDA受体产生镇静作用[5],听力障碍是否会影响异丙酚的镇静效应尚有待研究。本研究拟评价听力障碍因素对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已获本院医学科研伦理委员会审核(编号:),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注册号:ChiCTR-OOC-),并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耳聋或中耳炎合并听力障碍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耳科手术患者95例(由本院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诊断,并对其按WHO耳聋严重程度最新分级标准进行严重程度分级,见表1)为试验组(T组),另取听力功能正常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非耳科手术的患者95例为对照组(C组);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指数20~30kg/m2,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心肺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无高血压及内分泌疾病史,未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苯巴比妥、地西泮、氯羟地西泮等)、镇痛药(吗啡、哌替啶、喷他佐辛等)、抗胆碱能药(阿托品、东莨菪碱等)和抗组胺药(异丙嗪等)。
入室后常规开放外周静脉通路,监测ECG、BP和SpO2。额部与颞部皮肤经75%酒精脱脂后AspectAXPTMBIS传感器电极(COVIDIEN公司,美国)分别置于额部正中,前额眉骨上方及太阳穴平眼角处,连接AspectAXPTMBispect监测仪(COVIDIEN公司,美国)。在安静环境下静躺5min,记录BIS值(基础状态)。采用Graseby静脉输注泵TCI异丙酚(批号:H,AstraZeneca公司,意大利)。由一名不知分组情况的麻醉科医生进行给药:起始血浆靶浓度为1.2μg/ml,当目标浓度达到血浆靶浓度开始,稳定1min,梯度增加异丙酚0.3μg/ml,直到睫毛反射消失且对轻拍肩部无反应,记录此时的BIS值(BISLOC)、异丙酚血浆靶浓度(Cp)和效应室靶浓度(Ce)、异丙酚用量和意识消失时间。
在给药过程中常规给氧去氮。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甲氧明或阿托品等)进行纠正。若患者躁动评分≥4分时,立即停止异丙酚输注,同时静脉注射咪达唑仑3~5mg,并排除本研究。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程度听力障碍患者异丙酚用药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及ASA分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C组比较,T组BIS基础值和BISLO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Cp、Ce和用量降低,意识消失时间缩短(P0.05),见表3。
无听力障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听力障碍患者异丙酚用量分别为:±38、±21、±19、84±23和(84±18)mg。随着听力障碍严重程度加重,患者异丙酚用量逐渐减少(P0.05)。
讨论
本研究中听力障碍患者由本院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诊断,并按WHO耳聋严重程度最新分级标准进行严重程度分级;2组患者除听力因素外,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及ASA分级比例均无差异,均衡了上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为了避免手术刺激和麻醉药物的影响,本研究选择麻醉诱导期进行,且未使用其他麻醉药物。
BIS是美国FDA认证的镇静深度监测指标。Ekman等[6]研究显示,BIS可较好地反映麻醉深度。TCI给药系统是按照药代动力学模型来计算,并通过计算机控制给药输注速率的变化。异丙酚TCI预测值与实测血浆药物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7]。听力障碍患者无法采用OAA/S评分准确评估意识状态,因此本研究采用BIS监测、睫毛反射消失且对轻拍肩部无反应的标准评价异丙酚镇静水平,不进行语言刺激,以排除听力对意识判断的干扰。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C组比较,T组BIS基础值和BISLOC无明显差异,但是意识消失时异丙酚Cp、Ce和用量降低,意识消失时间缩短,意识消失时异丙酚用量随着听力障碍程度加重逐渐减少,提示听力障碍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增强。
中枢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过程中,充足的感官刺激是必不可少的,听力剥夺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发育缺陷[8,9,10]。阻断NMDA受体可抑制毛细胞和听神经传入纤维之间的兴奋性神经传递,该能对中枢听觉通路产生影响[2,10,11]。听觉作为人类重要的外周感觉之一,其活动的抑制,同时影响听觉和视觉信息的处理[9],阻断了外周感觉传入,降低大脑皮层突触活性,从而产生中枢抑制作用[3,8,9]。听力障碍患者,听觉感知神经元网络的功能结构发生重组,影响感觉皮质之间的功能连接,降低神经元兴奋性[4]。而除了NMDA受体和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是否还有其他机制影响异丙酚的镇静效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听力障碍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增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