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临床体现

一期一会nbsp孩子高烧不退需警惕

一个妈妈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的事实是:在儿童常见病中,中耳炎发病率仅次于感冒。据统计,75%的幼儿在3岁以前至少经历一次耳内感染,其中近一半的孩子可能会感染三次以上。这在6个月至3岁之间的宝宝中非常常见,大部分都不算严重,也不具有传染性,最容易发生在感冒后。

但是!中耳炎是造成儿童听力损失的最常见原因,却最容易受到忽略。中耳炎会引起听力损失,感染也可能扩散到头内附近,而引起其他并发症,所以千万不可忽视。

当液体(如奶液)进入宝宝的中耳鼓室区域并滋生细菌时、或者因为宝宝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该区域时,就会引起中耳炎。

幼儿容易感染中耳炎与耳部结构有关

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耳部结构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连接中耳和咽部的咽鼓管,不仅仅是一个连接的导管,还具有调节中耳腔的压力、引流中耳分泌物的功能。小儿的咽鼓管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不仅形态上不似成人的咽鼓管长而成角,而是短、宽,大约只有1.27厘米长,而且是水平的,位置也低。再加上小儿抵抗力差,鼻腔或者口腔内的细菌、病毒很容易沿着咽鼓管进入耳腔引发炎症。

上图直观地表示出了幼儿与成人咽鼓管的结构区别

基于以上事实,婴幼儿容易患上中耳炎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主要原因:感冒引起

感冒时,鼻内黏膜受到刺激后,导致咽鼓管肿胀被堵住。当耳部无法及时排除感冒造成的黏液时,那里就形成了细菌滋生的最理想的温床。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是一直打喷嚏、擤鼻涕、流眼泪,尤其当患者在搓揉鼻子或游泳、大哭时、拧鼻涕用力过猛时,鼻腔分泌物容易被再次吸入或逆流进入中耳,进而引发感染。

呛奶处理不当(尤其是奶瓶喂养)

奶嘴无法完全贴合口腔,乳汁流出速度快孩子来不及吞咽而呛咳,反流进入耳道诱发感染。但是母乳喂养不容易得,因为母乳孩子能够较好控制流量,乳汁不容易进入耳道。

掏耳朵

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了感染

“耳朵明显疼痛,且伴随发烧”是中耳炎的典型症状,不过,因为宝宝还不会表达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家长可以藉由下述几点来观察宝宝:

1.幼儿已经有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鼻涕)的迹象。

2.幼儿半夜突然哭闹不休,脸色涨红,且伴随拉扯耳朵的动作?

3.幼儿的头部会一直转动、磨擦枕头,尤其是靠近耳朵的地方?

4.幼儿的耳膜涨红,且有点肿胀。

5.中耳炎往往伴随着不明原因的突然发烧,体温可升至37.8℃至40℃。

6.是否出现听力障碍,可能会把电视机的音量放得比平时更大,或者经常会要求你重复刚刚讲过的话。

出现上述情形,请尽速带宝宝前往就医,请耳鼻喉科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如果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你的宝宝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脓液说明原本留存于中耳的液体已经冲破了耳鼓。虽然这种症状对身体的危害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可怕,医院请医生做专业处理。

预防中耳炎的方法

大人孩子都要注意勤洗手,积极预防感冒或尽可能缩短感冒周期是避免儿童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

如果患感冒,可以从以下几点预防:

1.让宝宝的鼻腔尽可能保持清洁。如果宝宝的年龄和能力允许的话,应该教会他自己用手帕或纸巾经常擤鼻子;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可以用医用吸耳球帮宝宝吸除鼻腔中黏液。同时,如果感冒,医生还特别推荐给孩子的鼻腔中滴入一些润舒剂以保持鼻腔畅通。

2.晚间在孩子的卧室内使用喷雾加湿器。空气干燥会引起鼻腔干燥甚至发炎,造成咽鼓管肿大、阻塞。请注意,加湿器必须要保持清洁,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另外,你也可以采用以温热的毛巾为宝宝敷鼻子以减轻鼻腔的肿胀和阻塞。

3.如果宝宝鼻塞得比较厉害,睡觉时可将头部垫得高一些,以便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不至于流到咽鼓管内。对于一周岁以内的婴儿,可以将婴儿床的床头一端用电话簿之类的东西垫高一些;对于一周岁以上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比平时厚一点的枕头将头部垫高即可。

及时注射流感疫苗。有资料显示,在名注射过流感疫苗的幼儿中,只有1人感染了中耳炎;相比之下,名没有注射流感疫苗的幼儿中,则有20人感染了中耳炎。

母乳喂养(这是母乳喂养的另一好处),母乳喂养一方面不容易造成呛奶,另一方面母乳本身可以消炎。如果是人工喂奶,避免在宝宝躺下的时候用奶瓶喂奶。

延伸阅读:

呛奶处理方法:呛奶后把孩子赶紧侧过来,最好是趴在大人腿上,头低些,拍背。如果母乳比较急时注意中途让宝宝停一下,竖抱拍一会再继续喂。如果已经发生呛奶,千万不要手忙脚乱,不能立刻竖抱,小婴儿在这样的状况下乳汁反而容易进入呼吸道,造成肺炎,切记切记。

人工喂养的宝宝注意减少仰卧喂奶,尽量将宝宝斜抱起,不要把奶嘴出口开得太大,免得奶水流出过急过快导致宝宝吐奶,喂奶结束后要将宝宝竖抱,轻拍背部,使胃内气体排出,减少溢奶。如果宝宝漾了奶,先让他侧头,呕吐出来,然后把他竖抱轻拍,并注意清理流到耳朵里的奶水。

少含奶嘴;少吸二手烟(烟雾会增加感染风险);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空气中的尘螨。

急性中耳炎与慢性积液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幼儿感冒后约三周内,中耳腔出现发炎的状况,则可称为急性中耳炎。

预防急性小儿中耳炎可以通过感冒后滴鼻的方法。道理是通过滴鼻,小儿的鼻腔通畅,细菌或者病毒就不容易长时间逗留,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症的机会就大大降低。患急性中耳炎后应及时给孩子应用抗生素,如果不及时治疗,鼓膜因炎症反应可能会穿孔,如果穿孔不愈合,就会形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影响孩子的听力。

慢性积液性中耳炎:幼儿感染急性中耳炎后,中耳持续出现积水的状况,且持续约2~3个月,则可称为“慢性积液性中耳炎”。

观察点:中耳炎持续感染超过2个月,宝宝听力似乎受到影响。

症状:宝宝的听力受到影响、头痛、耳鸣是积液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但是大部分的患童在痊愈后,听力受损的部份也会逐渐好转。不过需注意的是,长期积液性中耳炎对耳朵还是可能会造成诸多影响,包括耳膜永久性穿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硬化症、沾黏性中耳炎、听小骨坏死、耳膜凹陷袋、胆脂瘤(珍珠瘤)及感音性听障等,因此家长的密切观察和专业医生诊断还是相当必要的!

治疗

6个月以下的婴儿:医生会开抗生素治疗,假使幼儿服用抗生素2~3天后,仍持续有发烧(退烧之后,隔一阵子又发烧)和耳痛的状况,那么请家长带宝宝复诊,医生可能会考虑更换抗生素治疗。

6个月以上的宝宝,没有感到十分不舒服也没有发高烧:医生会观察48-72小时,看看病症能否自行好转。

慢性积液性中耳炎:如果幼儿没有感染其他病症,约75~90%的积液性中耳炎可以经自体吸收而痊愈。抗生素治疗的目的是控制感染,以及预防后续的其他并发症,所以当宝宝的中耳发炎状况演变成慢性的积液性中耳炎,医生会先观察宝宝的状况,假使宝宝同时还有鼻咽腔发炎的状况,或是经耳腔镜观察发现有混浊状的脓状物,医生才会考虑开立抗生素治疗,否则抗生素在积液性中耳炎上是不太有治疗效果的。

如果幼儿有显著的听力受损,鼓膜或中耳有变化,则需施以中耳通气管置入,如果有增殖体发炎或后鼻道阻塞、慢性鼻窦炎,则会考虑施以增殖体切除手术。

为了减轻宝宝的疼痛,医生可能会开一些消炎药如布洛芬,请注意:千万别在没有问过医生的情况下自行给宝宝吃这类药,也不要在药店买非处方药给6岁以下的宝宝(一些退烧药除外)。

一般宝宝会在使用抗生素后一天内开始好转,就算觉得宝宝好转了,也要遵照医嘱按时用药,并带宝宝复诊,让医生检查炎症是否完全消除。

文字参考:









































引发白癜风原因有哪些
引发白癜风原因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lctx/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