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花烂漫—王鲁仪
初春的阳光洒满了校园,迎春花的的香味儿,在肥城特教学校的空气中弥漫开来,新的一天开始了。年假结束,学生王鲁仪,又一次回到了他期盼的学校。今年十岁的他,在这所学校里,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说起王鲁仪,在肥城特教学校没有一个不认可,没有一个不称赞的。这认可,不仅仅源于他优异的成绩和品德,也不仅是他的乐观、勤勉和向上,更多的是小鲁仪,他身残志坚,以自己的执着和努力,克服自身缺陷。在全然无声的世界里,用超乎常人的艰辛向大家讲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在特教学校,这些故事是默默无言的寻常生活,这些故事也是铿锵有力的华彩乐章。
?先天失聪,特校重燃希望?王鲁仪出生时,他的父母并没有常人应有的喜悦,因为这个刚诞生的孩子看起来没有耳朵。“耳朵外形无耳廓,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听力损失85分贝,是个聋儿”当他的父母看着诊断书上的这段文字时,对怀中的这个孩子似乎也丧失了希望。
慢慢地长大,小鲁仪才知道自己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隔着一堵无声的高墙。别人可以唱歌跳舞上学堂,而他只能在家里呆着,将自己深锁在一片孤寂无声中……
当希望的大门向他敞开,这个少年的人生也注定变得不再寻常。“肥城特教学校”这个令王鲁仪铭刻心间的名字,给了他又一次新生。
终于有学上了,有书看了,有同学了,一个个的新变化让小鲁仪,格外的兴奋和珍惜,但一个个的苦闷又接踵而来。
?勤能补拙,连年被评标兵?王鲁仪的同学虽然大多都有听力障碍,但几乎都可以佩戴助听器来补充听力。但是王鲁仪因为外耳道闭锁,佩戴助听器也成了一种奢望,这就意味着在他的世界里几乎是全然无声的。起初的他,也曾失落过,也有自卑过。然而,当他在同学面前清晰的发出一声“朋友”,叫出一声“老师”的时候,失落和自卑就永远的变成的过去。
无论在课堂还是餐间,但凡有人说话,他就仔细的观察别人的口型、动作甚至表情。唇语课堂上,他竭力模仿,并且画下老师的口型。每天半小时的口腔运动和唇语练习是雷打不动的任务。只要提起王鲁仪口腔溃疡期间仍坚持练习唇语的情形,宿舍的同学们都会忍俊不止,捧腹大笑。但在班主任张恒看来,那场面虽可笑但更多是可敬可佩。
不到半年的时间,小鲁仪在发音交流和肢体表达上和其他同学已经毫无差别了。依靠读唇语,看口型学习文化知识,较别的同学效率要慢的多。他经常把老师的板书抄写下来,在课余时间复习。勤能补拙,这是班主任张恒对王鲁仪的鼓励。每天早晨6点起床学习,是王鲁仪的习惯。他的作业总是干净工整,赏心悦目。在课外,预习、复习、整理、阅读,他把各个学习环节安排的有条不紊。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每年都被学校评为学习标兵。
?博学多才,注重实践?学校的阅览室,王鲁仪几乎每天都会来这儿。在这里,他听到了学校之外更为广阔,更为生动的声音;在这里,他第一次触摸到了一个他的家乡之外的世界;在这里,海伦凯勒、德摩斯梯尼、张海迪都成为了他的朋友。博学多才、认真仔细、勤于思考,是老师们对王鲁仪的评价。
他兴趣广泛,爱好绘画、跳舞,热爱运动和同学打成一片。他参演的舞蹈《我是一只小小鸟》,全然就是王鲁仪心声的表达。在全校艺术节上荣获第一名。他和伙伴们用曼妙的舞姿,动人的眼神和缤纷的手势,倾情述说着自己的心声。几多艰辛,几多努力,几多汗水和泪水在那一刻都升华成了喝彩和掌声。
在舞蹈排练中,王鲁仪听不到音乐,捕捉不到节拍,他只能观察同学的动作,反复练习,训练出身体的记忆。为了记住节拍,他把头紧贴在音响上,通过感受震动,捕捉音乐的律动。让同学拍打他的手心,用力度和速率的变化,了解音乐的旋律。王鲁仪最终没有辜负老师和同学期望,他把舞蹈动作记在心里,融入到血液里,第一次用自己的舞蹈,表达了他从未听到过的音乐。掌声响起,这个世界原来如此美丽。王鲁仪的心声又一次澎湃出生命的热情,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他宛若舞蹈中的那只小鸟,还要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他总是热情的对待身边的每个同学。像小大人一样照顾感冒发烧的同学王子涵,安慰初次住校的雷明泽。牵在一起的手,暖心窝子的话,王鲁仪矮小的身躯在同学的心中却异常的高大。王鲁仪的妈妈在学校做校工。小鲁仪深知父母的辛劳。勤俭节约,不乱花钱,力所能及干家务,成为了他的习惯。他的衣服从来都是自己洗,那双小手虽然稚嫩,但也早已饱经风霜。看到妈妈干活累了,总会关切地比划着说:“妈妈,快休息会儿,我给您揉揉肩。”他待人谦逊热情,落落大方,以桃投之,以李报之。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一言一行,皆是感恩,一颦一笑,满是阳光。
如果生活注定会有风雨,我们就勇敢的期待着彩红!在蓝天下,在阳光里,在新时代,在这里——肥城特教学校。于无声处,花正烂漫,少年王鲁仪恰如新时代盛世阳光下的一朵苔花,虽如米小,依然绽放。
点击阅读原文,为4号王鲁仪打call~
文明肥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