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0“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小天使。欢迎来自成都市新都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主持人报幕完毕,第组参赛队伍上台。楚静走上指挥台,背对观众,站定,双手轻抬,在空中停顿几秒后重重往下挥。“咚!”第一声鼓点落下,随后,一连串密集的鼓点如影而至。鼓乐队共有12个孩子。3分30秒的表演时间内,每个孩子都紧盯着楚静的手势与嘴型,鼓声随着她的节奏高低起伏、层叠错落。这是3月24日欧曼蒂斯国际艺术大赛成都赛区比赛现场,台上刚刚表演的是,中国打击乐重奏组别的参赛队伍。在当日参赛的支队伍中,他们是唯一一支有听力障碍的队伍。↑表演现场特殊的音乐:靠大量训练形成肢体记忆你感受过“寂静的喧嚣”吗?打鼓,是这群孩子在无声世界中感受喧嚣的唯一方式——身体力量通过鼓槌释放,与牛皮制成的鼓面撞击,力道向下渗透到地面,最后通过击鼓者的脚掌再传回全身。对听力障碍者而言,打鼓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过地面震动感知到的音乐形式。“他们靠身体感知形成记忆,‘音乐’对这群孩子而言,只是想象出来的东西。”楚静是新都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老师,她所说的这群孩子,共有12个,年龄在11-16岁,“有的什么都听不到,有的依靠助听器能听到一点声音。”↑表演现场因为无法具体感知音乐节奏,普通人可能听过几遍就有印象、半天就能学会的节奏,他们要花十天半个月才能练好。而要想熟练掌握一个节奏,只能通过大量训练,形成肢体记忆。“我会挨个告诉他们这个节奏是怎样的,但每个人的想象都不一样,所以节奏很难统一。”但这并不是最大的阻碍,楚静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训练过程中最难的是孩子们互相听不到,只能靠音乐老师的指挥和队友的相互观察来配合。与普通的音乐指挥不一样,听力障碍乐队的音乐老师不能用过多复杂的手势,“这样会干扰孩子识别”,还要配合嘴型对多个声部同时进行指挥。除此之外,音乐老师还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jbzs/1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