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疾病知识

两个先天听力障碍的孩子,给我们上了残忍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两位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对早期的家庭语言环境进行研究发现:早期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接受词汇量丰富且积极的孩子,在学业表现上普遍比词汇量少的孩子更优异。简单的说,就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多陪他们聊天,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两个被植入耳蜗的孩子,几年后效果截然相反有两个先天条件差不多的孩子,从出生起就听不到任何声音,为了帮助孩子恢复听力,父母花巨资给他们植入了人工耳蜗。耳蜗植入后,孩子并不会迅速恢复正常听力,必须花上大概一年的时间去适应声音,这显然没那么容易。让人值得高兴的是,耳蜗植入后,两个孩子的听力都恢复了正常。然而,几年后,两个孩子的术后效果却截然相反。第一个孩子,他的家里充满了谈话声、读书声和歌声,家人平时都特别喜欢聊天,这个孩子在3岁时开口说话,在小学三年级时,阅读水平已经趋近于同龄人。第二个孩子,虽然他的听力达到了正常人的水平,但她完全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在三年级时只能与交流有障碍的孩子,在一个“特殊教室”学习,只因为她的父母感情不和,家里很少有交流。听起来是不是感觉特别诧异?没错,这的确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他们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萨斯金德接诊的两个孩子,她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讲述了这个故事,也详细讲了语言对孩子的影响。萨斯金德医生也是在多年后,才发现这两个孩子康复结果差异如此之大,原来是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上。第一个孩子的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家人特别爱谈话聊天,第二个孩子显然没有这样的环境。做到这3点,有助于你和孩子的聊天更高效1、一定要多说话有研究者发现,在一个小时内,高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的单词是个;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的单词量仅有个,如果一年下来,这两者的词汇量能相差万个单词。这项研究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要不断地与孩子互动、交流。比如:“宝宝,你又拉臭臭了。”“宝宝,我要给你换纸尿裤了。”“妈妈好爱你,你是我的小心肝。”“来,妈妈喂你吃饭,你要乖哦。”……可以把任何你观察到了、正在做的、想到的事情说出来,不用管宝宝能否听懂,你只需要多说。2、说话时要互动千万不要单纯的以为,只要和宝宝说的话多就可以了,有些父母喜欢给宝宝讲故事,一讲就是大半天,根本没有任何交流与互动,这样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语言对大脑的积极影响依赖于相应能力和温和度,互动的消失可能会严重限制大脑学习和储存知识的能力。如何才能更好的和宝宝互动呢?①如果宝宝哭了,你可以问“哭得这么伤心,是不是饿了?妈妈给你冲奶粉去,马上就来哦。”②发现宝宝在看什么,你可以问“宝宝哦是不是喜欢XXX,来,妈妈抱你去看,用手摸一下什么感觉?”③无论孩子说什么,都要给孩子回应,而且是正面的、积极的回应。④你的问话,最好是建议型,少用命令型。比如,你可以问“你想什么时候去刷牙?”,尽量别说“赶快去刷牙!”孩子的大脑发育,非常依赖于与成年人之间的这种互动交流,这也会为孩子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3、注意说话质量和孩子说话时,除了语言的数量和互动,质量也是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父母经常会引用诗词歌赋、名人语录、成语典故等,在教育方法上通常比较科学,很少会说低质量的语言。而经济地位差的家庭,往往喜欢训斥孩子,经常把一些不好的词语挂在嘴边,没有太多有质量的语言。就比如那些文明、有礼貌的孩子,和脏话连篇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跟父母学来的,有些话说的越多,对孩子的毒害就越大。想要提高说话质量,父母本身一定要多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起一个好的模范作用。如果孩子能够在语言上得到更多高质量的互动交流,孩子的大脑发育就会更充分,未来的学业就会更优秀。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jbzs/1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