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联合国设立的第31个国际残疾人日。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听力残疾人群多达万,其中,老年性聋在听力致残原因中高居首位,达到51.61%。
很多老年朋友因为担心与残疾联系在一起,而不愿面对助听器。那么听力损失,一定等于听力残疾吗?其实不然。根据世卫组织对于听力损失的定义,听力较好耳的听力阈值在20分贝以上,即存在轻度听力损失。这类人群在安静环境下对话没有问题,噪声环境下才可能听不清谈话声,因此往往很难第一时间察觉,即便发现,也未必放在心上。随着听损程度的不断加深,能听到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受限。当发展到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及言语声音,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时,才会达到听力残疾认定标准。
把沟通障碍归咎于其他人是很容易的。是别人不理解我,我已经解释了一遍又一遍,他们怎么就是不明白!
放任听力损失不管,不仅我们的社交活动蒙受影响,还会增加抑郁症、认知障碍等健康风险。相反,一些积极的应对手段,可以将更严重的后果扼杀在摇篮之中。1.提高听力防护意识我们的耳朵比我们以为的更需要被保护。远离噪声环境,以及耳毒性药物等可能造成进一步听力下降的风险因素吧。2.提高听力筛查意识当你意识到自己或家人在嘈杂环境下对话没以前容易时,就该提高警惕,医院或专业听力机构进行纯音测听等筛查项目。随着听力损失越来越年轻化,养成定期听力筛查的习惯,也可以帮助及早发现问题。
3.提高听力干预意识与验配师的及时沟通,可以让我们获取专业的听力咨询与帮助,在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方案中,找到更适合自己听力及经济状况的选择。而不是等到听力更严重才去行动。4.提高关联疾病防治意识听力损失通常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有关,比如神经损伤、血流量减少及肾脏排毒功能的下降也可能会导致听力下降。但你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听力是由于这些病症引起的。愿每一位朋友都能不被听力问题定义,自信享受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