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性脑干反应(ABR)是起源于耳蜗听神经和脑干等听觉结构的生物电反应,耳蜗核神经元和下丘脑对胆红素十分敏感,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胆红素沉积于神经元,听觉通路最先出现ABR的异常,表现出ABR反应阈升高和/或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延长。国内有对不同程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结果表明胆红素浓度越高ABR异常率越高,轻中度黄疸(胆红素浓度μmol/L-.5μmol/L)ABR多为轻至中度异常,而重度黄疸(胆红素浓度.5μmol/L)ABR表现为重度异常的比例也随之增高。在患儿3个月龄复查时,ABR异常率均有下降,但ABR仍存在异常的患儿多集中在新生儿期ABR重度异常的患儿。说明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听力损失虽然是可逆的,但大多见于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水平较低、听力损失较轻的患儿,而听力损失较重的患儿听力较难恢复。
国内也有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从初筛到24月龄的听力追踪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光疗患儿(.2-.6μmol/L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2μmol/L)听力损失发生率为3.49%,接受换血患儿(.2-.2μmol/L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9μmol/L)听力损失发生率为25.37%;而正常组听力损失发生率为0.24%,提示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与胆红素浓度呈正相关。听力随访结果表明部分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听力可呈一过性损失,即高胆红素血症对听觉系统的损伤存在一定的可逆性,3-5个月后可能恢复正常,但月龄超过6个月后其听力损失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随着黄疸的治疗,血清中胆红素水平降低,听力损失也可减轻,部分还可恢复正常。这是因为,高胆红素对听力损害的影响通常分为聚集、结合、沉积三个阶段,而还在聚集、结合这两个阶段时,病变还是可逆的,属暂时神经毒性,可有神经生理或行为改变,临床可不表现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影响新生儿视、听、定向能力,这个时候积极治疗,还是可以避免产生不可逆的神经损伤,但如果未采取积极的治疗,任由病情继续发展,一旦到了第三步胆红素沉积时,则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国外学者报告所研究的22例听神经病患儿中,50%曾有高胆红素血症史。
国内也有研究发现在蜗后听觉神经病变合并耳蜗功能轻度异常的病例中,高达76.67%的患儿新生儿期有高胆红素血症史。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一系列听觉异常,称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NSD),以听神经功能异常、耳蜗功能正常为特征。ANSD患者不一定都有耳聋的症状,但以感音神经性耳聋较常见。ANSD的患儿出现语言障碍的风险增加。Berlin等对位听神经病患者的出生记录进行统计后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在所有的致病危险因素(早产、缺氧、呼吸窘迫、低出生体重、贫血)中所占比例最高。而且听神经病的发生与血胆红素浓度成正相关,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升高,神经系统病变会发展到不可逆,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μmol/L(20mg/dl)时,听神经病的发生率高达50%。
由于胆红素神经毒性的特点以及新生儿中耳结构、听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正处于发育和完善阶段,都可能导致听力检测结果异常。而且高胆红素血症造成的听力损失有可能是可逆的,因此家医院进行听力学跟踪,了解孩子听力损失的恢复情况。若到6个月检查时仍有听力损失,必要时要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如选配助听器等。
新生儿期胆红素较高的新生儿家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期要积极干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积极做好防治工作,如注意保暖、喂养,适当让孩子多晒晒太阳,医院进行蓝光或换血治疗。
另外,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注意多观察孩子的听性行为反应,如婴儿期,孩子在吃奶或刚刚要入睡时对外界声音的反应(是否有停止吸吮的动作或面部表情发生变化),若有听声反应迟疑、听从简单指令困难(1周岁左右时在无任何手势提醒下,如挥手“再见”,不能明白该指令),或者是在儿童期言语含糊不清,跟别人交流时常需要别人重复,则应提高警惕,医院请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
------------------------------------------------------------------
国际听力学中心是国内一流听力学人才的综合听力干预中心,中心配备了行为测听、言语识别评估系统、真耳分析、Chirp-ABR-AC/BC/FF(客观分频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声场--评估系统)、声场评估、声阻抗检查等设备;听力师为听力学专业毕业并持有国家级验配师资格证,在听力检测、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咨询、耳聋基因咨询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心服务便利可现场检修耳模及助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