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全国爱耳日
△▲
3月3日是第22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旨在共同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对听力保健的重视,采取对应行动去解决大众的听力损失及耳部疾病等问题。
3月2日下午,区残联将在东宝路43号1楼(听力服务室)开展听力义诊等相关公益服务,邀请有需要的朋友、居民前来参加活动。另外,整个3月的周一、二上午9:30-11:30,区残联都会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辖区听力残疾人及听障居民提供免费听力检测、助听器适配筛查等服务。
如何实现听力健康?
提升自身听力健康素养,是个人实现听力主动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提升听力健康素养需要做到:
(1)学习必要的听力健康医学知识,定期进行听力健康体检,了解自己的听力健康情况;
(2)掌握必要的听力健康保健常识,规避不利因素对自身听力可能造成的损害;
(3)如果感觉听力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接受科学而专业的听力学诊断,不要轻信“神医神药”;
(4)听力异常确诊后,谨遵医嘱,积极配合规范治疗和康复;
(5)学习掌握自主康复技巧,持续坚持听觉能力训练;
(6)改变生活方式,调整身心,持之以恒接受并进行自我听力健康管理。
什么是听力障碍?
听力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人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如果因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出现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就会造成听力残疾。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听力障碍程度包括以下几种:
●轻度:平均听阈26-40dBHL,听悄悄话有困难
●中度:平均听阈41-60dBHL,噪声环境下听说话有困难
●重度:平均听阈61-80dBHL,大声说话才能听到
●极重度:平均听阈81dBHL,听大声说话有困难
哪些人群具有听力障碍
高风险?
●有家族性耳聋病史者
●曾有过其他耳病史,如中耳炎、梅尼埃病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
●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
●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儿童听力障碍主要病因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遗传因素是儿童先天性听力障碍的重要病因,其可在出生时即出现听力损失,也可导致儿童期迟发性听力损失。遗传因素导致的儿童期迟发性听力损失也值得重视。
中耳感染是儿童期听力障碍的主要病因,由于儿童独特的解剖特点,咽鼓管短平宽,细菌病毒容易侵入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可造成听力障碍,进而影响语言发育。
相关措施:接受遗传咨询、耳聋基因检查,可加强对遗传性先天性听力障碍的认知,对于育龄夫妇的优生优育有一定指导意义。预防感冒、避免平躺喂奶或呛奶、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耳道进水、避免随意掏耳朵等,可减少中耳炎的发生;防止儿童头部外伤;减少娱乐噪声;加强体质锻炼、减少脑膜炎及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等可有效预防儿童期听力障碍。
青少年听力障碍主要病因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11亿年轻人(年龄在12-35岁之间)因在娱乐场所接触噪音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因此,不良用耳习惯已经成为青少年听力障碍的主要病因,常表现为噪声性聋和突发性聋。青少年由于长时间使用耳机或音量过大(大于80分贝),可引起耳蜗毛细胞受损,从而引起噪音性聋;沉迷电子游戏或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压力过大或身心过度疲惫,往往容易导致突发性聋。
相关措施:平常注意保持良好的用耳习惯,使用耳机时每次不超过半小时、并控制音量;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降低耳聋发生的风险;一旦发现听力异常,医院就诊。
老年听力障碍主要病因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系统的机能也会逐渐发生退化,但听力障碍的产生和程度还与本人的生活习惯、膳食结构、基础性疾病、环境噪声以及遗传等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关措施:老年人若要维持健康的听觉能力,一定要戒除喜嗜烟、酒的不良习惯,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方式,远离高分贝和长时间的噪声刺激,慎用对耳和肾脏有毒性的药物,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可能导致血管硬化的疾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平和豁达的心态。适度的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对保持听力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