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朋友一天天长大,他们开始变得好动,视线也跟随着父母的动作、声音发生变化,比如整个身子扑向家长索要东西,用含混不清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要求。
但是,从呱呱坠地到三四岁的自由奔跑,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看似短暂,但在微观尺度上又显得极为漫长。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某些不知道的语言问题。
那,在儿童语言发育的过程中,哪些语言问题会发生在“隐秘的角落”呢?
问题一:哪些语言问题发生在学龄前?专家回答:一般来讲,大多数语言问题都发生于学龄前(这里的学龄前指小学,并非是幼儿园入学)阶段,可能是0-岁,也可能是4-6岁。
就以语言发育迟缓为例,受这个问题影响的儿童大多集中于2-4岁,其特点是说话颠三倒四(爱说倒装句)、缺乏连续的构音能力、学习效率过低、交流配合能力差以及认知能力不高等等。
但是,如口吃、大舌头等语言问题,它们既发生在学龄前时期,还发生于青少年时期,比如青少年阶段的大舌头(功能性构音障碍)。甚至口吃还可能发生在二三十岁的成人中。
问题二:语言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语言问题是哪个?专家回答: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功能性构音障碍(大舌头)应该是发生率较高,而且比较受外因诱导而出现的一类语言障碍。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导致功能性构音障碍(大舌头)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
1.方言交流过多
当一个家庭内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方言表达,且这种表达方式用于日常交流、沟通过多,将极大影响儿童的母语获得和语言储备。
2.唇齿舌腭的不配合
发音器官的发育不良会导致说话发音的不清楚、不准确,但发音器官的不配合也会造成儿童表达时的发音不清、咬字不准。
.喂养方式过于精细
随着宝宝渐渐长大,辅食和主食就要根据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增减,比如从原先的糊状物逐渐加入偏硬,适宜咀嚼的食物,这样做可以起到锻炼发音器官的作用。
问题三:哪些语言问题对儿童的影响较大?专家回答:根据影响的程度不同,行业内对各类语言问题有不同的划分,如严重程度(听力障碍、腭裂、脑瘫、唐氏等)、中等程度(语言发育迟缓、认知性构音障碍)、轻度程度(口吃、大舌头等)。
由于脑瘫、唐氏等儿童的语言干预目前仍缺乏标准的建立,因此在语言病理学中听力障碍(轻度、部分中度)及腭裂(术后语言矫正)一般被看作是对儿童影响较大的两类语言障碍。
由于二者都是病理学缺陷造成的语言缺失、落后,因此对这两类语言问题的干预和矫正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例如,听力障碍(轻度、部分中度)儿童的干预需要佩戴助听器方可进行,而腭裂儿童则要求手术后一个月内接受语言干预。
问题四:语言问题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造成影响吗?专家回答:从行业内的数据,以及我们机构的案例来看,语言问题的确会对孩子的性格发育和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的深浅则取决于家庭教育、儿童自身的认知以及其他因素,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到影响。
一般来讲,语言问题对儿童性格、心理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点:
1.性格发育偏激
因为语言发育过慢、问题过多以及父母过度苛责等因素,部分语言障碍儿童的性格容易发育偏激,比如极度的暴躁,对父母动辄拳打脚踢;还可能极度的冷漠,非常抗拒和他人的接触。
2.消极、悲观心理充斥
与性格偏激相对应的,部分语言障碍儿童的心理状态则可能偏向消极与悲观,比如一些孩子悲观的认为口吃永远无法纠正;再比如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则相当消极,整日将自己关在屋内不愿意出门。
专业机构这样说不管是什么样的语言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矫正,将语言问题“消灭”在萌芽中才是改变所有语言问题的最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