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璇
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共党员,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副教授。她在幼时因药物中毒导致失聪,却凭借勤奋考入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聋人博士,毕业后放弃沿海高薪工作机会,投身西部地区聋人高等教育事业。年9月,郑璇入选“中国好人榜”。
除了左耳上带着不易看见的助听器,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郑璇看起来跟健全人无异身为聋人博士,她不仅在科研上作出了骄人成绩,是享誉特教圈和手语圈的聋人学者,而且还长期奋斗在聋人高等教育一线,是学生心目中的励志榜样和“知心姐姐”。
01打破沟通魔咒,成为中国第一个聋人语言学博士年,郑璇出生在湖北武汉。两岁半时,一次生病发烧后的医疗事故,使她患上感音神经性耳聋,坠入无声世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郑璇的父母四处求医,尝试了许多办法,但病情没有好转。
“不服输的父母没有放弃。”郑璇说,他们每天对她进行康复性训练:他们节衣缩食买来双卡录音机,放大音量让她感知声音、学发音;母亲和外婆一起对她进行康复训练,有时一个字的发音就要练几个月。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选择了把她送到普通学校读书,“当时感觉被丢到了健听人的汪洋大海中,找不到同类人,非常孤独也很无助”。可以用“心力交瘁”形容郑璇求学的经历。上课时一刻不停地盯着老师唇形,要“听课”就无法记笔记,记笔记就无法“听课”;下课后,其他同学可以休息,她却需要抓紧时间借同学的笔记来抄;每天晚上,父亲帮助她“开小灶”,预习、复习功课……异乎寻常的奋斗换来了回报。年,郑璇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汉大学。回想奋斗历程,在郑璇看来,成长的过程是身份认同的过程,也使她坚定了“不仅要努力改变自己,还要帮助更多聋人得到提升”的想法。“沟通障碍是聋人的软肋,是限制聋人提升自己的关键,我感同身受。”基于这一点,郑璇在武汉大学读本科与研究生时,选择了语言学专业。之后,凭借惊人的毅力,在没有任何特殊照顾的情况下,她又考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手语语言学家龚群虎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个聋人语言学博士,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语言学博士。虽是聋人,她却打破了沟通的魔咒,做到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年,郑璇临近毕业,面临抉择。她知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聋人群体,需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她选择了重庆师范大学,这所大学的智障教育领先全国,可聋人师范教育是西部唯一的点,刚刚起步,还没有会手语的老师。于是,郑璇举家扎根重庆,开启三尺讲台的特教生涯。
02创设“三位一体”沟通课程,架起“聋”“听”桥梁在重师大从教10年,教书育人对郑璇来说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同样的一个教学目标,教好一个聋生所付出的教学精力可能是普通正常学生的十倍。”郑璇的同事说,为了把聋孩子们教好,郑璇常常备课到深夜,一个手语动作、一个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她都精益求精,反复斟酌;一个简单的生字或者一句话,她可能要用手教上几十遍。年底临盆在即,她仍挺着大肚子天天跑学校上课和指导学生论文,剖腹产手术后仅二十天就在家中召开研究生小组会。一次,她刚从欧洲开会回国,时差还没来得及倒,第二天她就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连续上了六节课。大家都说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教学过程中,她摸索出了一套专门针对聋生的“三位一体”沟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郑璇用手比画:课程体系如同一个三角形,两个底角分别代表汉语课与手语课,上面的顶角代表人际沟通课。“只有底部的语言基础牢固,才能更进一步,全面提升聋生的沟通技能。”十年来,郑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