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预防治疗

英语要从5岁开始学语言教学研究者教你用

看点孩子的第二语言该何时启蒙?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越早越好”。而至于该怎么教、教什么,家长们也是各有心得。如果想让孩子达到双语并驾齐驱的水平,又该怎么做?第二语言习得专业在读博士高思畅,结合学界和实验室研究成果,提出了若干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高思畅编辑

闻琛

当孩子5岁以后,一些家长通常会迎来第一个焦虑期:5-7岁是不是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间?应该如何开始?什么样的启蒙方式对孩子更好?这些问题一直缺少一个科学的解答。

高思畅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取得语言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曾在美国的中英双语幼儿园教过书,也做过美国社科基金下中英双语项目的课程设计人和教材编写者,现为北京语言大学第二语言习得专业在读博士。

在本次公开课中,她将结合学界和实验室研究成果,介绍儿童双语学习理论,为各位父母提供参考。需要提醒的是:所有研究成果都不是真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化差异,家长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取舍。

以下为公开课精彩实录:

我将这些问题总结为三个大的主题:

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哪个阶段?何时开始第二语言启蒙?

双语启蒙/第二语言启蒙,以什么方式展开?

双语启蒙/第二语言启蒙,教什么内容?

1

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到底在几岁?

Lenneberg()首先提出关键期的概念,Lenneberg是一个神经生物学家,也是在患者身上偶然发现了这个问题。

▲EricH.Lenneberg

他认为青春期(1、13岁)前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过了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大脑偏侧化的完成而导致语言能力的固化(语言区定形于左脑),从而导致语言习得能力下降。这就是著名的“关键期假说”。

但是,之所以称之为假说,是因为这个现象能在绝大部分学习者人群中观测到,却没有实验证据、或者物质证据证明该时期的存在,而且依然有反例(关键期后学习二语者依然能达到母语水平的人)存在。

所以,尽管大部分学者认可关键期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但依然不能通过实验搞清楚其存在的原理和证据。因此,它还只是一个假说,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因为“关键期”好像确实存在,但是又没有得到完全证实,所以,有很多人在研究这个问题。01年,马里兰大学的DeKeyser教授把已有研究做了一个总结:

5-30个研究证实,年龄效应对语音习得有影响

5+个研究证实年龄效应对句法/语义习得有影响

5个左右的研究证实年龄效应对词汇习得有影响

总结来说,就是年龄对语言习得的确是有影响的,而对语音层面的影响最大,这个结论也广泛地为大家所接受。这一点大家应该也有感受,单词语法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发音的改变好像就很难。

▲RobertM.DeKeyser

那么关键期到底是个体发展的哪个时期呢?DeKeyser进一步确定在18岁以后才开始学二语的学习者开始有一个比较陡的成绩的下降。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语法能力上,因此,18岁可能是语法能力的习得关键期。

DeKeyser又认为,词汇习得可能更少受年龄效应的影响。这个结果在乔治城大学Ullman教授实验室的脑电和核磁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成年人二语学习者词汇在大脑中储存的位置或者词汇通达的脑电成分和该语言的母语者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词汇学习是可以实现母语者水平的。

所以,关键期究竟是什么时候呢?学者们没有达成一致。我觉得与其说存在关键时期,不如说是一个关键时刻,在某一个关键时刻开始,人类的语言学习能力可能就没那么强了。对于DeKeyser的研究结果来说,这个时刻是18岁。对于Birdsong的实验结果来说是16岁,对于Johnson的实验结果来说是7岁。

在以上三个数字中,我更倾向于DeKeyser的数据,因为他的被试数最多。

这些实验室研究说明什么呢?对我的启示是,第二语言启蒙中,在小孩很小的时候,父母们可多留心对发音的加强。不同的小孩,他们的关键期并不是全一样的,所有的小孩在5岁的时候就能完全地、完整地获得一门语言,这一般是母语。

那么在5岁或者6岁7岁之前,都可以加强对第二语言语音的训练,比如听一些简单的童谣,接触比较正宗的发音。而语法、词汇问题可以放到长大一点也来得及。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被父母逼着背唐诗,真正背会多少首唐诗里的意象、古代汉语的语法可能对我们意义并没有很大,但是掌握中文韵律的规律,可能就很有利于我们将来说话、写作的顺畅和流利性。

当然,这个建议是给比较忙、希望最大效率地利用关键期的父母。如果父母本身打算花很多精力和心思,那么语法词汇语音齐头并进也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问,那么正式的拼写、语法、读写什么时候开始?因为小孩的精力是有限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儿童的学习时机虽好,但是学习能力却不行。拼写可以在学母语的时候共同开始,语法也没必要专门去学,读写难度更大,就更要往后面放。

儿童学语言,主要以意义为主,太语言学层面的知识学习也会影响兴趣,他们也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

如何开始双语启蒙/第二语言启蒙?

?学习时长问题

如果小孩有条件浸泡在二语环境中,这一条就不是问题了。如果小孩没有条件在国外生活,那么家长就需要刻意找时间出来。那么花多长时间呢?

有些学者认为,我们的神经系统极富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不仅仅是功能上的,也是结构上的,Classen的课题组()实验证据表明,大脑皮质在练习15-30分钟后就能发生重组,因此,每天学习英语至少15-30分钟。

▲非母语每周建议学习时长

但是,如果你希望小孩的第二语言能达到母语者水平,注意一下,母语者水平是相当高的水平,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暴露量”的问题。

进行双语教育的孩子,他的每一种语言暴露量如果达到50%就可以和其他单语教育的孩子实现相似的水平;如果低于40%就会明显表现不足;当低于30%时,可能就难以建立双母语,而只能奔着第二语言的目的去了,既然是第二语言,那其实再长大一点学也不迟。

这里的百分比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一个孩子在语言中整体暴露量是有限的、固定的,那么父母必须有取舍。三门语言已经是极限,我个人认为两门语言就已经很合适了。贪多可能反而会影响语文教育或者其他认知方面能力的发展,毕竟,语言能力只是小孩成长的一部分。

?海外小孩的母语获得问题

经常有父母会问,生活在海外,工作语言是英文或者日文或者法文,但是父母希望小孩依然不放弃中文。这也就是海外华人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

▲瑞典华人儿童在学中文

难,很难,任何一门非居住地官方语言的教育想要达到母语者水平,都不容易。

还有一种常见问题是:孩子是混血,父母的母语不同,又居住在第三种语言的国家,也就是小孩有机会接触三种语言怎么办?

我觉得要看短期或者长期内小孩在哪里生活、交朋友以及接受教育,我个人建议应该将居住国的语言建立为第一语言,这对小孩成长、性格发展都很有益处。

父母的两种语言可以有一些取舍,比如母亲的语言主要听说,而父亲的语言作为主要的第二语言来学习。别给小孩太多压力,毕竟周围小孩可能不需要像他学这么多。

此外,说一些题外话,当一个小孩儿处在多语环境中,每一种语言背后就负载着一种文化,如果父母来自不同的国家,且都不是双语者,那么小孩儿最好别发展为单母语主导(dominantlanguage)的情况。

当然,如果父母并没有要求孩子和自己有无与伦比的亲子关系,也不会陷入深刻的家庭伦理纷扰中,也就没有担心的必要。

我个人觉得,能和两个真心实意爱我的人有灵魂上的沟通,一起面对这个社会,一起阅读,一起分享价值观,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共享一种语言并达到母语者水平。

我在国外观察到,很多移民的华人父母和子女有着深刻的矛盾,根本无法有一次心平气和的沟通,除去价值观方面的不同,语言一定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我有很多家长朋友特别优秀出色,但是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特别痛苦。对于父母来说,英文是第二语言,对于孩子来说,中文是第二语言,尽管第二语言也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但是,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不用母语如何体会?

?强势母语思维问题

那么,从小双语同时学习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是否存在两种语言互相干扰的问题?

有一些父母分享过他们的亲身经历,由于自己工作性质,带着小孩从中国到日本又到英国生活,最后出现了小孩言语混乱甚至思维混乱的状况。

孩子无法表达自己、思维混乱,是言语障碍的表现,而言语障碍的原因非常多,可能是语言输入量不够导致语言水平不够,也可能是因为自闭症、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心理问题等。

频繁地更换居住地、接触新环境都是可能导致孩子语言发展受阻的原因。不应该归咎于双语教育。

很多人觉得儿童在双语环境中语言能力会发育混乱,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现象也似乎的确如此。但是也有研究者明确指出,这样的混乱仅仅持续一段时间。我对这种现象的推测是:

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伴随他的认知能力在自身与外界不断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通过参与生活中的活动,确定他们做事情的方式。

但是他们最初确定的方式并不总是奏效,会出现矛盾,所以儿童必须想出新的方式去解决矛盾。所以,儿童的行为是源源不断的、辩证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认知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

同理,语言认知能力也经过相同的过程。在单语环境中,他们的语言伴随普遍认知能力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而在双语环境中,他们需要同时建立两种语言认知方式。

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会使他们认知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变多,所以会出现混乱的情况。但是他们仍然能够通过源源不断的实验、以problem-solving的方式将两种语言区分使用,并正确使用。

▲通过实物学单词

比如,他们学会用中文“苹果”指称那个红红圆圆的水果,可是又有人叫那玩意儿“apple”,他们很纠结,可能会出现混用的情形,有时候行得通有时候行不通,试验的次数多了,发现跟爸妈说可以,跟老师说不可以,再大一点儿建立了中文和英文的概念,他们就知道应该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什么了。

针对使用对象的混乱是一种简单的混乱,有时候会因为两种语言语序、语法功能不同的混用可能会更加混乱一些。

赵元任先生在年的一个会议上也提出“如果一个小孩必须从一种语言‘改变’到另一种语言,那就难免智力发展迟钝,不过要是加上第二语言,则无甚坏处,而第一语言同时起作用。”

那么为什么替换性双语现象会带来问题呢?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因为之前中文作为母语所建立的符号和概念的对应突然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英语符号和生活中的概念做对应,小朋友不得不重新开始用一种语言符号(英语)进入生活。

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他的认知水平似乎比同龄人要低。这样的差距使得他在语言交流、身份认同、认知水平和社交层面上面临极大的挑战。对于最后到底是哪一个因素导致他“认知混乱”、“不会说话”很难确定,应该是所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人一语问题

那如果父母都是双语,是不是最好其中一位总是跟孩子说英文,另一位一直说中文?

基本上来说,如果孩子出生在一个混血家庭,即父母中有一位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或者说,父母中有第二语言水平很好的,那么这样的家庭可以遵循“OneParent,OneLanguage”的原则与孩子交流。

“OneParent,OneLanguage”,即“一人一语”原则,意思是父母中的一位一直和孩子说汉语,另一位一直说英语。

这种方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的思维和认知混乱,小孩起码可以意识到说话人的身份不同,防止出现语言发展滞后的现象;二是保证孩子学习的两种语言都有足够的、语境化的语言输入。

所以,有条件的,有想要将孩子培养成为双语者的父母,可以从孩子出生第一天就开始采用这个原则。其最大的好处便是孩子一接触语言就是完全的双语环境,这样母语和第二语言就都可能均衡发展。

“OneParent,OneLanguage”最先由Ronjat提出。在年的研究中,Ronjat记录了他儿子的双语经历。之后,有一系列关于“OneParent,OneLanguage”的调查研究(Leopold–49;Porsché;Taeschner;Kielh?ferJonekeit;Hoffmann;Saunders;Kravin)。

这些都是一些语言学家观察自己的孩子的双语习得,也有一些非语言学家父母使用该原则(HardingRiley;Arnberg,;D?pke)。

虽然最初提出这条原则,并不是为了研究该原则本身对于儿童双语发展的影响,而是为了在研究儿童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时,保证儿童从出生就可以充分接触到两种语言。但是,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该原则是可行的。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同样是遵循“OneParent,OneLanguage”原则,但是儿童却没能成功地发展成为双语者。SusanneD?pke*认为,其原因是这些父母没能严格地遵守这一原则。

同是双语环境,但有的儿童成功地发展为双语者,有的却没有,其原因是父母与孩子在互动细节上有差异。例如,有些负责和孩子说汉语的父母,也偶尔和孩子说说英语,希望这些父母还是先忍一忍吧。

因此,如果父母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双语者,并决定采用“OneParent,OneLanguage”原则,那就必须严格地遵守该原则:

首先,从字面上看,坚持一人一语是最基本的。

其次,一旦采用这一原则,父母就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孩子的两种语言就不可能得到均衡的发展,甚至造成一定的语言混乱。

最后,严格遵守该原则,到底要多严格呢?简单来说,一直等到孩子长大,双语环境可以走出家庭。

没有条件遵循这一原则的父母,也不要担心,按照上面提到的方法进行第二语言启蒙,也可以为孩子的第二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很好的发展。

?语言教育的社会化问题

一般来说,宝宝8到1个月,逐渐从世界语言学家转变为学习特定语言的新手。

为什么说他们是世界语言学家呢,从出生到8个月大的婴儿都是“世界公民”,在大部分情况下,当声音发生变化时他们都能够识别到,不管这些音节是来自哪个国家的语言。

但是8个月以后,婴儿就变得对“自己的”语言——父母所用的语言,更敏感、更容易产生声音的变化,并渐渐地会丧失识别非母语的发音变化的能力。具体来说:

A.元音(Kuhl,Williams,Lacerda,StevensLindblom,;Kuhl,,):6个月开始丧失识别能力

B.辅音(WerkerTees,):10个月开始丧失识别能力

C.声调、语调(MattockBurnham,):6-9个月开始丧失识别能力

因此,0岁开始的第二语言启蒙,重点应该是对于语音、语感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也就是常说的“磨耳朵”,使得宝宝保持住第二语言的语音识别能力。

任何一种语言,听是最基础的能力。能够准确地听出两个音的不同,才能正确地发出这两个音。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自己的宝宝有纯正的发音,那么在0岁就开始英语启蒙,并坚持用正确的方法(这个再下面会谈到)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磨耳朵”就是说孩子每天要坚持听一段时间的英语。听的目的是锻炼耳朵的辨音能力(包括词的读音以及连读、省略等等),锻炼对英语的韵律、节奏等的把握。“磨耳朵”并不是说到岁或者3岁就可以结束了,而是要一直进行下去的。

随着儿童的成长,父母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最初可以从听儿歌开始,如《动动手指唱歌谣》、清华幼儿英语的《语感启蒙》、《安妮花磨出我的英文耳朵》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儿歌的单词简单,而且一直需要重复。

▲发出两个音节,如果两个音节不一样,熊猫会亮起来(亮起来的熊猫会吸引注意力)小孩可以分辨两个有细小差别的音节,而回头看那个亮起来的熊猫,成人无法分辨

西雅图大学的Kulh教授的研究发现,如果在婴儿8-10个月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某种语言的训练,他们也可以保持对该语言的语音分辨能力。

事实上,也有很多父母就这样做了,那好,我在孩子8-10月的时候开始给他们听英文儿歌、故事等等,不就好了吗?

但是,Kulh教授的研究还清楚地指出,该语言的训练需要是建立在人与人社交沟通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有一个保姆、奶奶等等大活人和小孩用该语言沟通,而看电视、听磁带是不起作用的。

也就是说要利用8-1个月这一段关键期,建立儿童的语音能力,要建立在人与人沟通的基础上。

如果想建立双母语,就是说,发音也要非常正宗,这段时期值得







































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yfzl/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