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预防治疗

挨了一巴掌就聋了可能与遗传基因缺陷

在生活中,我们听说过有的孩子发烧后用了一针“消炎药”耳朵就聋了,也听说过,有的孩子挨了一巴掌,就丧失了听力。乍听之下,觉得相当恐怖。其实这些情况很可能就是与他自身的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有关。

我国0-14岁听力残疾儿童总数超过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大约有80万,并且每年还在以3万人的速度递增。而我国听力残疾人群中约60%的人是因为遗传基因缺陷原因而引发的耳聋。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约有60%的15岁以下儿童可以避免听力损失。

与耳聋遗传相关的基因有多少种?

目前的医学研究显示和耳聋遗传相关的基因有多种,先天性听力损失的患者中有50%和基因遗传相关。这里边包括了非综合征型聋(单纯遗传耳聋)和综合征型聋(除了听力损失还遗传了其它症状),在非综合征型聋中约有70%左右和4个基因(GJB2、GJB3、SLC26A4和mtDNA线粒体基因)的13个位点突变有关。

GJB2基因和先天性聋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先天性聋的人群中携带有GJB2基因突变的约占1/5。SLC26A4?(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GJB3基因突变,相对较少,可能与迟发性聋相关。?线粒体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耳聋关系密切。

上述四种基因引起的耳聋约占整个遗传性耳聋的80%,这9个位点又是检出率较高的热点突变。

父母亲没有耳聋,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耳聋?

遗传分为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显性遗传就是指上一代存在听力问题,遗传给下一代。隐性遗传就是父母亲携带相关基因但不发病,而孩子可能会发病。

?

在人体的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染色体是以两条一对形式存在,这两条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如果两条染色体有一条遗传信息存在突变,在临床上即可表现为发病(杂合子发病)或者不发病(隐性携带者)。有些疾病则是必须两条染色体等位区域均有突变才会发病,称为纯合子发病,目前大多数非综合征型聋为后一种纯合子发病。另外有些先天性听力损失并非遗传,如孕早期及围产期感染(病毒、细菌等)、核黄疸(胆红素脑病)、严重缺氧窘迫、早产等一些尚未完全弄明白的因素也可以造成听力损失。

耳聋基因检测的意义和目的

1、明确病因、预测疗效:如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患儿,听神经、听觉传导通路及言语中枢是正常的,可通过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2、避免诱因、延缓耳聋:如SLC26A4基因突变,可致“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出生时患儿听力正常的是,但头部外伤、噪声、感染等诱因就可致患儿听力急剧下降甚至全聋。这类患儿应尽量避免上述诱因,延缓耳聋的发生。

3、指导用药、避免耳聋:线粒体基因突变的一部分患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非常敏感。少剂量短时应用此类药物也有可能发生极重度耳聋,即所谓“一针致聋”。因此携带该基因突变的患儿及其母亲家族中的亲属,均应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以免发生药物性耳聋。

4、指导婚育、产前诊断:对已生育一个聋儿的家庭,可进行再次生育时的产前基因诊断,避免再次生育聋儿;对第一胎为耳聋基因携带者的儿童父母,可进行第二胎产前基因诊断,避免第二胎生育聋儿。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耳聋基因检测?

听力损失者,想了解自身听力损失的原因;

因感冒、头部受击打等或其他原因导致听力下降的患者;

家中有使用耳毒性药物导致听力损失的人群,如检测结果显示线粒体基因突变,应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具有家族性听力损失病史,正面临结婚或者想要宝宝这类选择的患者或其家人;

已经生育一个听损宝宝的家庭,可在再次生育前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不适于做CT检查时,需要了解是否有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家庭;

准备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可通过基因检测来辅助判断康复效果。如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听力损失患儿,听神经、听觉传导通路及言语中枢是正常的,植入后会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孕妇可在孕期进行产前筛查,可提前预知生育听损宝宝的风险;

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可有效提高遗传性听损患儿的检出率,避免药物致聋或“一巴掌致聋”等

达飞特引进两岸前沿基因检测技术,可早期发现药物敏感性个体、遗传性耳聋个体(包括因早期听力损失不明显而被听力筛查漏诊的遗传性耳聋个体),以及耳聋基因突变的携带者,从而实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及时预警,可以显著提高新生儿听力障碍及耳聋高危人群的检出率,减少耳聋的发生。

■湖南达飞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







































白癜风有什么办法治疗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yfzl/87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