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预防治疗

宝宝说话晚,是贵人语迟还是语言障碍

  今年8月底,婴幼儿语言发展迟缓公益讲座在京举办。美国PECS专业认证治疗师、香港协康会语言发展迟缓训练认证治疗师滕燕表示,家长应重视孩子沟通能力的发展,警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发育迟缓。

  关于宝宝说话迟缓的问题,有些家长还在认为“贵人语迟”,可如果不再警惕,孩子的语言开发就真的晚了。所以,不要再一味的相信“越晚说话的孩子越聪明了”,世上没有那么多的“爱因斯坦”。

  

  宝宝大约在4个月之后便会咿咿呀呀的发出声音,到了7~8月的时候可以发出简单的单音节,直到2~3岁可以说大多数的话。

  在妈妈的耐心引导下,宝宝从7个月起,便可以从咿呀声,逐渐的分辨出一些简单的音节,随着宝宝成长,到了12个月时,便可以表达一些内心的需求词,如“爸爸”、“妈妈”、“水”、“抱”、“回家”、“再见”、“不要”等。妈妈可以通过这些语言,明白宝宝的想法和目的,知道他想要什么。

  宝宝满一岁之后,可以自由掌握的词汇量更加丰富,逐渐的可以把单独的词汇连接成句,比如“我要喝水”、“出去玩”、“妈妈买糖”等。此阶段宝宝会从大人的谈话中模仿语法,并拿来自己使用,但妈妈们也知道,大人聊天的语法有时运用并不严谨,很多打乱了次序,若宝宝拿来模仿难免会用错。但这并不用担心,宝宝听多了学多了之后,便会自己修改这些错误语病。

  宝宝长到2岁之后,逐渐的就可以说出大部分比较复杂的长句了。不仅能够表达心理需求,还可以表达内心情感,比如爸爸爽约失信时会说“爸爸答应带我去玩的,不开心”、“好无聊啊”之类的话。有时候还会语出惊人,说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话,讲话很有道理,就像个小大人儿。

  

  如果孩子到了4岁还只是能说一些简单的词,或者说话模糊不清,意思表达不明,甚至到了6岁,还不能连接成长句,那么妈妈们便要警惕了,不要再想当然的认为宝宝只是比其他孩子特殊,抱有“大器晚成”、“贵人语迟”这样自欺欺人的想法了。

  那么,孩子说话晚,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NO.1说话晚,首先怀疑为先天障碍。

  医院发表在《中国儿童保健杂志》上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3~6岁儿童的言语障碍发病率至少在4%-6%之间。根据预估,未来几年内中国言语障碍儿童的数量或将倍增。

  当宝宝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家长们需要提高警惕,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听力障碍

  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若妈妈用药不当,或在妊娠期发生外力碰撞等,则可能损伤宝宝听力系统发育,造成出生后听觉障碍。宝宝无法接受外界的声音与他人的语言信息,自然无法开口讲话,十聋九哑就是这个原因。

声带异常

  发音是通过声带震动产生,但若宝宝声带出现异常,则会影响宝宝说话。宝宝能发声时,觉得好玩,大声喊叫、滥用声线,这些都会损伤尚且脆弱的声带,可能会引起声带结构或功能受损而出现病变。

  声带受损的另一种表现还包括,说话唱歌时音调偏高或偏低、走调严重、说话容易疲劳、底气不足容易喘等。若宝宝常出现以上症状,便要留意宝宝是不是滥用嗓子了。

智力发育迟缓

  宝宝先天智力发育迟缓,相对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会下降,如此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会因缺乏语言刺激而导致语言发展障碍。若妈妈不引起重视,采取及时补救,将来宝宝很可能成长为社交障碍者,如自闭症,不能融入社会,和人沟通有问题,性格上也存在缺陷。

心理或生理问题

  宝宝先天心理障碍或生理上存在问题,再加上受到周围不正确的语言环境影响,很容易出现口吃现象,说话不利索,结巴。例如:说话拖长音(吃—饭)、字节重复(吃吃吃吃吃饭)、说话困难(吃额饭)等。

  宝宝一直说不出来,在着急的时候还会伴随着面部抽搐、抓狂等现象,所以表现比较明显,能够很容易被发现,所以妈妈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及时纠正。

  孩子小时候口吃可能还自认为比较好玩,但妈妈可不能听之任之。孩子长大后因别人异样的目光和疏离,造成自卑、害怕说话、沟通障碍的例子可不少。而且口吃矫正起来并不难,只需要妈妈费些心思就可达成。

口腔肌肉能力弱

  宝宝口腔肌肉能力弱或是控制不协调,会影响宝宝正确发音。这种病因导致的发音错误,并不是宝宝不懂正确的发音,而是即使知道怎么发音也发不出正确的来,十分纠结。

脑部或神经疾病

  宝宝脑部或神经异常,如脑部创伤、脑肿瘤、脑瘫、脑炎、中风、帕金森症等,都会影响宝宝正常讲话,还会影响宝宝身体健康。无法讲话只是这些疾病造成的症状之一。

  NO.2宝宝说话晚,和爸妈脱离不了干系。

  除了宝宝先天障碍引起的说话异常外,还有一些原因是和爸妈的教育有关,爸妈的误导性教育方式,很可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宝宝造成影响,从而拒绝讲话。

  大白妈妈也曾通过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在引导宝宝说话的路上,妈妈不可取的错误做法,有兴趣的妈妈们可点击查看。

剥夺宝宝说话机会

  有些时候,宝宝想要表达一件事,咿呀了半天表达不清,妈妈情急之下便会代劳,替宝宝说出来。如宝宝指着奶瓶,妈妈便问“饿了吗,妈妈这就给你冲奶粉”,所以宝宝根本不用开口说话,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从而宝宝开口讲话时间就会相对较晚。

取笑产生厌倦感

  宝宝在起初开始学说话时,说话还不太利索,很多时候努力了半天,说出来的话却很搞笑。若妈妈在这种时候嘲笑宝宝,尤其是在很多人前,或是公共场合,则会给宝宝心理造成压力,使小小的内心受到挫败,对说话这件事产生排斥。除此之外,妈妈在宝宝一直说不好的情况下,也不可过于苛责,否则会产生厌倦感,更不会配合去说了。

  

缺乏语言环境

  从小培养宝宝语感十分重要,所以爸妈要给宝宝创建一个优越的语言氛围。若父母每天用方言讲话,或者自己咬字不清晰,再或者沉默寡言,那想指望宝宝有口流利的中文,也确实很难╮(╯▽╰)╭

  所以要想宝宝学好语言,就必须从爸妈开始做起,给宝宝树立起优秀的语言榜样。

  

  宝宝2岁左右是语言开发的黄金时期,所以这个阶段妈妈要充分利用,尽量陪伴宝宝,增加和宝宝之间的语言互动,引导他开口说话。

  若宝宝到了2岁,词汇量还特别少,甚至没有,那么妈医院进行检查测评,排除是否存在听力障碍。若检查结果中显示宝宝并无先天性障碍,便不影响以后语言发展。

  有时候宝宝患了感冒或者耳道感染等疾病,也会造成宝宝听力受阻,说话比较慢,待疾病治愈,听力自然会恢复。

  排除了先天因素导致的说话晚后,便需要妈妈们采取正确方式,引导宝宝说话了。对于小宝宝来说,一切活动只要有妈妈的陪伴,那么接受起来都会事半功倍,开发语言这件事也不例外。

多说:提高语言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重复,加深印象。对于刚开始说话的小宝宝来说,即便你说的话他不明白意思,但你反复说给他听,他总会记住的,就好比“妈妈”这个词。

多听:等到宝宝可以说一些短句了之后,妈妈就要多听了,尽量把话都留给宝宝,创造语言环境引导宝宝说出来,比如给宝宝念绘本时,时常问一些画中的事物,比如“大象”、“狮子”、“小白兔”等。还可以延伸剧情,问问宝宝“小白兔最爱吃什么呀”,丰富宝宝的词汇量和对具体事物的概念。

多看:多带宝宝去户外活动,多接触人和大自然,可放松宝宝身心,减少宝宝对开口说话这件事的压力,让他在玩和与人接触中自然说出想表达的话来。

  引导宝宝说话需要的是耐心,和循循善诱,并不要过于着急。若妈妈带宝宝去检查后,医生排除了病例原因后,认为宝宝真的只是单纯的比其他孩子发育慢一些,那么妈妈就不要急于求成,逼迫宝宝了。而是积极的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宝宝创造说话机会。

信息来源于网络









































四川治疗白癜风医院
天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yfzl/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