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的健康促进策略被置于优先地位。探究导致老年疾病的早期风险因素,是预防和干预的前提,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题中之义。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的伤残权重评估结果,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中的健康状况赋予伤残权重,并以伤残损失生命年(YLDs)为量化指标,评估早期社会心理风险对老年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早期社会心理风险显著增加老年伤残损失生命年,对于老年高危健康状况也具有显著预测力,并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性的。此外,研究识别出四项导致老年生命质量严重折损的早期社会心理风险,即身体暴力、童年迁移、母亲精神健康和父亲身体健康。针对这些风险因素的干预措施将有利于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降低我国未来的养老负担。上述发现对于从个体生命时间上游预防老化疾病的发生,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伤残权重伤残损失生命年社会心理风险健康预期寿命
作者高明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哈尔滨)。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年第9期P93—P
责任编辑:冯小双
引言年末中国发布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人口老龄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3岁。但是,预期寿命延长并不必然意味着健康预期寿命也随之增加。既有研究表明,虽然与以前相比,中国老年人活得更久了,但并非所有人都活得更好。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并未因医疗水平改善而下降,反而有升高的趋势,高龄老人残障比例也比10年前显著增长。非致死性疾病导致老年生命质量严重折损,这被称为“胜利的代价”。
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增长迅速。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达到峰值。如果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到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状况是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并且,这一比例还会持续增长。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在这样的基数和趋势下,如果全部老年人都仅仅作为医疗保健的消费者或者被照顾的对象,而非作为劳动者或生产者而存在,那么如此沉重的养老负担,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国家倡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其中“积极”二字意味着我们不能在个体已经步入老年之后,在他们已经疾病缠身、身体残障之后,再考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它背后体现出一种未雨绸缪、提前防范和提早干预的思想。很多老年疾病是不可逆的,因此预防疾病的发生比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重要。《“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将“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的健康促进策略置于优先地位。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探究导致老年疾病的早期风险因素,是预防和干预的前提,是延长健康预期寿命的必由之路。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不仅强调对疾病的预防,更主张将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健康不是一种事件状态,而是一项终生成就,是贯穿个体一生的目标追求。老年疾病,尤其是老年慢性病,通常有很长的潜伏期。从风险暴露到疾病初起,再到医疗确诊,有漫长的时间间隔。因此,预防老年疾病的发生,需要找到它的早期源头。生命早期是个体器官和组织发育的关键时期,它们对外界刺激敏感,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预防和干预成本更小,收益更大,早期风险因素的微小改善将会带来持续终生的健康收益。如果老年人不仅长寿,而且健康,那么,额外获得的寿命将和其他阶段的生命一样有价值。
现有的健康促进策略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