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测听(小儿行为测听)
由于小儿在检查时配合程度欠佳,目前小儿的听力检查多在睡眠状态下采用客观的方法进行,但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缺点,有的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有的测试频率范围过窄,有的在睡眠状态下反应波形难以辨认。
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客观听力检查中,大脑皮层的参与程度甚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听觉反应”。
而行为测听(听性反射、听觉反应、游戏测听等)的检查结果既能反映外周听力的状况,又能表现听觉中枢的能力。后者对于助听器配戴效果的预测更有意义。
幼儿听觉行为观察测听法(BOA)
利用“发声玩具”对孩子进行声刺激,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进行判断。临床上常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测试。
如用手鼓(主频)在孩子视线范围之外敲击发声,并用声级计对声强进行实时记录。当孩子感觉到声音时,就会出现瞪眼瞳孔放大、抬头、停止手中动作、转头寻找声源等表现,通过记录这样的表现及声强和频率的变化,我们可以对孩子的听力状况有个大体的了解。
视觉强化测听(VRA)
当给儿童一声音刺激时,并加以视觉的奖励(如会跳舞的小熊),从而建立儿童听到声音就给予反应的条件反射,以此来判断儿童听阈。临床上常适用于7个月~2.5岁的小儿听力测试。
在这个测试过程中,需要有两个工作人员进行配合来完成,一个为测试者,一个为诱导者。测试者负责给声及视觉奖励,诱导者负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诱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只有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才能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
游戏测听(PA)
让孩子参与一个简单、有趣的游戏,教会孩子对声音刺激做出明确可靠的反应,以此来判断孩子听阈。临床上常适用于2.5~6岁不能配合做纯音测听的小朋友的小儿听力测试。目前在中心对于不能配合做纯音测听的小朋友,游戏测听是比较有效的检查手段。
临床上常用的游戏方式为“听声放物”,即听到声音,放下玩具。
听声放物只是游戏方式的统称,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游戏方法很多,如,听到声音拨一个算珠、放一个积木、插个卡片、敲一下积木等
以上主观测试不仅可以用来测试孩子裸耳听阈,也可以在声场环境中评估孩子助听听阈。这些测试需要孩子对声音产生反应并通过某种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测试结听力检查方法获得听觉敏度反应值,但它不能全面反映小儿真实听力情况,所以小儿客观的电生理检查不能替代行为听力测试。
通过以上检查手段我们就会得到孩子在不同频率上(Hz~Hz)的听力损失,也可以通过计算Hz、Hz、Hz、Hz四个频率处听力损失的平均值来得到孩子的平均听阈,从而评估孩子听力损失的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听力障碍。
言语测听(成人)
言语测听是使用言语信号作为声刺激来检查受试者的言语觉察阈和识别言语的能力,是助听效果评估最准确、直观的方法之一。
言语测听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段选用不同的测试材料和方法,如小儿的林氏六音测试、声母、韵母测试、单音节、双音节测试等,成人的言语测试词表。
言语测听作为国际上选配助听器的金标准,能帮助用户看到助听器在不同环境下的言语清晰度,为医生调试助听设备、语训教师的下一步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有些患儿助听听阈测试与言语测试结果不符,则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果可表明听力损失程度、性质和听力损失对孩子交流能力的影响。先进的电生理测试虽可通过客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