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如果能及时发现听力障碍的儿童,可进行听力补偿的方式帮助建立有效的听觉传导,形成良好的语言刺激环境,则可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
为什么要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
确定听力障碍程度及性质。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对新生儿出生后住院期(通常为2-5天)的听力学检测,未通过筛查的新生儿为可疑听力障碍群体,必须在出生42天内在接受复筛,在3个月内完成诊断性听力学检测和评估,并在6个月内确诊并提出和实施干预的建议。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国外研究表明,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在0.1-0.3%,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的为0.1%。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生率高达22.6%。
普及率低各地开展情况不均衡。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率依然较低,各地工作开展情况极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我国听力残疾儿童的及时发现和康复。
听力损害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发现越晚聋哑程度越重。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重者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影响最终语言能力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听力障碍发现时间的早晚,而不是听力损害的程度。
3岁前是学习语言关键期。婴幼儿期特别是3周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即言语发育期,在此期间,耳聋即使是轻度听力损失,也能够导致小儿语言障碍,甚至智力发育迟缓,造成其心理和行为交往的缺陷。对听力损害的婴幼儿,在出生6个月内进行干预,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胎儿期避免致聋因素。造成新生儿听力损伤因素很多,如宫内有感染病史、孕期接触耳毒性药物、早产儿、出生体重<g、新生儿期病史、有包括感音神经性和/或传导性聋的综合征表现者、出生时头部外伤史,包括产钳伤、家族中有永久性耳聋患者都是造成新生儿听力损伤的高危因素。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法有哪些?
主观与客观测试。主观听力测试:小儿行为测听;客观听力测试: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应(ABR)、40Hz相关电位、声阻抗、多频稳态(ASSR)等。
出生后3天完成筛查。建议筛查时间在出生后3天;自然分娩﹥2天;剖宫产﹥3天;早产儿:母受孕﹥34W后5天;小于胎龄儿、巨大儿5天;器械助产儿7天。
筛查需排除干扰因素。筛查前用棉签清理干净外耳道的分泌物;尽量使小儿保持睡眠或安静状态;筛查前检测仪器的使用状态是否正常,选择大小合适的耳塞。
安静时1-2分钟完成。建议新生儿出生2-7天可以做听力筛查,只要宝宝安静或睡着了,可在1-2分钟内完成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检查过程。
初筛通过仍需观察。存在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筛查通过也需要警惕蜗后聋疾病,家属要注意加强对小儿日常言语功能发育的观察,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听力损伤能治好吗?
不同损伤程度不同治疗。轻重度患儿可配戴助听器矫正;重度和极重度可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混合性或传导性的可用头带式骨导助听器;到康复机构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出生后3个月可配助听器。弱听儿童应尽早验配助听器,最早可始于出生后3个月,有听力损失且听力稳定的婴幼儿不应大于9月龄,否则将影响对声音的分辨和日后言语学习。
手术最佳时间12个月到5岁。在聋儿5岁前进行植入是最佳时间,听力发育最活跃是在12个月到5岁左右,这时是接受语言发育最高峰,过了这个阶段接受语言的能力就明显下降了。
语言训练十分重要。后期语训十分重要,聋儿家长往往会误认为孩子植入人工耳蜗后自然就会说话了,这是错误的,只有后期语训作好了,人工耳蜗才能发挥作用。
小孩子发烧不必恐慌小儿变蒸之解析经期饮食禁忌经期吃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