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相关医院

做好听力筛查预防听力障碍

“婴幼儿时期的听力损失可造成言语发育障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而早发现、早干预是先天性耳聋防控的关键。”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科长李晶说,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最有效方法。

新生儿听力筛查不可忽视

据李晶介绍,对于婴幼儿来说,3周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儿童如果发生听力障碍,不仅会导致聋哑、言语发育迟缓,还会造成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育迟缓。儿童听力障碍多数在2岁以后才被发现,从而错过了儿童语言快速发育的时期,延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机。如果能在新生儿早期及时发现儿童听力障碍,给予科学的听力干预及言语训练,可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最终使他们聋而不哑,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筛查听力越早越好

李晶介绍说,听力筛查是在新生儿出生后,在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检查。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可完成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当进行双耳复筛。初筛使用的检验方式是耳声发射,可能会因为新生儿耳道内羊水和胎脂等残留物堵塞、环境声音干扰、中耳病变等造成假阳性结果。所以第一次筛查未通过并不一定代表就有听力障碍,需要宝宝在42天时复筛,复查仍未通过者,要在3个月左右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如果初筛通过,但是孩子存在高危因素,需要在出生后三年内每年进行一次听力筛查。有些听力障碍是过了新生儿期以后才会出现,需要定期检测。未通过复筛的婴幼儿,都应在3月龄接受听力学和医学评估,确定是否存在先天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确保在6月龄内实施干预。李晶表示,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对早期发现儿童听力损失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儿童听力筛查的年龄为0岁~6岁,其中6、12、24、36个月为重要节点。平时生活中,如果发现儿童有拍打、抓耳等动作;有耳痒、耳流脓等症状;对声音反应迟钝、语言发育迟缓等表现;孩子主诉“耳朵嗡嗡响”,家长应予以重视,医院检查听力。

造成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

李晶说,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主要有: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超过5天;家族中有听力障碍的成员;诊断为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弓形体)病等引起的宫内感染;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出生体重低于克;患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且达到换血要求的孩子;曾诊断为病毒性或细菌性脑膜炎的新生儿;出生时存在新生儿窒息;曾患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孩子;曾应用呼吸机时间超过48小时的孩子;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或利尿剂,或滥用药物和酒精;临床上存在或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征或遗传病。

预防听力损失从胎儿期开始

李晶说,预防儿童听力损失要从胎儿期开始。首先,准妈妈们要加强孕前检查,尤其是有耳聋或耳聋家族史及曾生育过听力障碍患儿的夫妇,应尽量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及相关检测。其次,孕期进行基因检测,可了解胎儿是否患有听力障碍或携带耳聋基因。另外,在孕早期应预防病毒感染,避免服用耳毒性药物,降低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儿童期要尽量避免导致听力损失的疾病发生。正确喂养婴幼儿,防止呛奶,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外耳进水,减少中耳炎的发生;加强锻炼,提高体质,减少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听力损失;积极防止儿童头部外伤,减少娱乐噪声和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李晶提醒广大儿童家长,如果您的宝宝出生后未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请及时进行听力筛查,并定期带宝宝进行听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迟发性听力障碍。

■延伸阅读

出现这些迹象当心宝宝听力受损

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迹象,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首先是听觉反应迟钝。睡觉时异常安静,很少被大声吵醒;叫名字不回头的次数较多;对大声有反应,对小声不理会;对拍手关门声有反应,对铃声不敏感;听声音时习惯将头转向一侧。其次是言语发育迟缓。10个月仍不会发“bababa”“mamama”等声音;1岁半时仍不会说1~2个有意义的词;2岁左右只会说1~2个词,如“爸”“奶”;某些音发不准,如“3”“4”“7”“10”等;只会重复别人的话,不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日常行为及交流异常。性格暴躁,不听指挥;较为孤独,不愿交流;别人和他说话,他不看别人;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答非所问;反问较多,常把电视音量放大;唱歌或做操时,常合不上节拍。

据《光明日报》

记者:史艳菊通讯员:吴萌编辑:王艺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xgyy/12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