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晨练的人们戴着耳机听广播,在校园内也可见到学生边走或边骑车戴着耳机听音乐。在公共汽车上,也常见到年轻人听着摇滚乐,声音很大,甚至连邻座都能听到声音。有的年轻人睡觉时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这样长期地使用耳塞式耳机,就有可能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尤其表现在高频区Hz左右,听力容易受到损害。一般来说,使用耳机时间越长,听力损害也就会越严重。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那样来势汹汹、容易被察觉和重视。研究证明,噪音性耳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Hz,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音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噪音性耳聋,需佩戴助听器来解决。
为什么噪音尤其是娱乐性噪音能给我们的听力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呢?人体的内耳有个听觉细胞,这是一种感受听觉的、直径约0.01毫米的纤毛细胞,容易受噪声影响,受损后不能再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病理是长期噪声刺激使耳蜗血管纹出现血循环障碍,螺旋器毛细胞损伤、脱落,严重者内毛细胞亦损伤,继之螺旋神经节发生退行性病变,病变的部位以耳蜗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变最严重明显。此处耳蜗基底圈负责主要接受Hz的声音刺激,这也正是噪音性聋在最初的听力损失出现在高频区域的原因。
安全用耳避免损害
值得一提的是,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上移和永久性听阈上移,暂时性阈移也叫听觉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听力损失,脱离噪音环境,即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数日或数月恢复。永久性阈移是指在噪声作用下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爆震性(急性)或噪声性(慢性)声损伤都可能发生。由此可以看出,噪音在早期、短期内造成的轻微听力损失,通过脱离噪音环境,给耳朵一个休息的过程,是可以恢复的;长期、慢性的噪音刺激,才是造成永久性听阈上移的元凶。认识到这一点,学会科学、合理、安全用耳,可以避免噪音对听力造成的伤害。
那么,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听力呢?医生的建议是这样的:
1.减少接触:应该避免强噪声的接触,如鞭炮声、卡拉OK声和迪士高音乐声等强噪声,可能因接触一次就会引起听力损害,因此,尽量远离这些具有强噪声的环境。另外,还应该避免长期持续的噪声刺激。在输出设备上使用耳机连续3小时可造成大于10分贝的暂时性听力阈移。所以,不要长时间佩戴耳机是隔离噪音损害的重要措施。经常佩戴耳机,尤其是喜欢戴内置耳机听CD的爱好者应掌握60-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戴内置耳机听MP3的爱好者要遵循80-9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8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
2.个体防护:对于参加噪声活动者,必要时使用耳塞、耳罩和防声帽。演员和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选用合适的耳塞进行防护,声音娱乐喜好者也应尽量在参加音乐会等大型娱乐活动时佩戴耳塞。
3.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对于保护听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习惯包括:不经常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正确擤鼻;耳部疾病及时治疗。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在公交车或大街上等噪音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戴着耳机听音乐,因为为了盖过噪声,人们常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对耳朵的伤害更大;不在睡觉的时候用耳机,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鼓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音乐睡着了,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时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高危人群要定期作听力检查。
俗话说:“聋人三分痴。”如果拥有良好的听力,即便蜜蜂游走花丛的声音都能听到——这就是听觉的灵敏度。若听觉灵敏度受到损害,并进一步引起听力损失,那么它带来的影响不止限于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语言接受能力和言语信号辨别能力下降,还会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心情抑郁、反应迟钝和容易激动等神经症状,胃肠蠕动和胃分泌功能失调而导致胃炎和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外周血流变化等心血管系统症状。这些都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青少年是接触娱乐噪声最多的一个群体,但他们当中仅有8%的人对听力损失有所认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