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临床体现

全国爱耳日关爱宝宝听力,听力检查须及

前不久,我院儿保科眼耳鼻喉门诊的医师接诊了一位3岁零9个月的小男孩。在描述病情时,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很焦急:“我家小孩这么大了还只会偶尔叫声‘爸爸’‘妈妈’,而且发音的时候大多时候是无意识地、含糊不清。好多同龄宝宝会说的他都还不会,背后叫他反应也比较迟缓,很多时候自顾自地玩,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喜欢争抢玩具。”问及母孕史,妈妈说,孕期曾感染麻疹病毒,出生时足月自然分娩,宝宝能吃能睡,五官外观正常,未做听力检查就回家了,没有听力障碍家族史。

当宝宝1岁的时候,父母发现他对声音不敏感,在背后叫他,也不会回头寻找,开门时不会惊醒,只有在乡下过年时听到鞭炮声才会受点惊吓。曾怀疑过孩子听力不好,可家里老人说:“贵人语迟,男孩子嘛,等长大点再说。”这一晃到就3岁了,同龄的小朋友都去上幼儿园、唱儿歌、念三字经,可自家孩子,还只是偶尔会含糊地叫声“爸爸”“妈妈”。这下,爸妈纳闷了,难道孩子是听不见声音?带着疑虑和恐慌,父医院做了听力检查。“左耳听性脑干反应(ABR)90dBnHL未引出反应,右耳70dBnHL可引出V波,孩子左耳可能没有听力”,医生一句话犹如晴天霹雳。医院诊断错了?如果孩子听不到,那他怎么会叫“爸爸”“妈妈”呢?

带着怀疑,父母带着孩子来到了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眼耳鼻喉门诊。听力学检查结果出来了:“睡眠状态下,反映高频听力(-HZ)的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为左耳97dBnHL未引出,属于高频重度听力损失,右耳70dBnHL可引出V波,为中-重度听力损失。测试残余听力的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为左耳平均听阈值为dbHL,右耳平均听阈值为75dbHL。”结合耳蜗耳声发射及中耳功能测试结果,孩子低频有残余听力,所以会简单的单词。医生建议,通过进一步颞骨薄层CT检查,可根据孩子的听力情况和家庭的经济状况选配助听器或人工电子耳蜗植入,并接受言语康复训练,挽救听力,定期复查听力。

1家长怎样才能尽早发现宝宝的听力问题呢?按照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所有出生的宝宝都应该接受新生听力筛查。因为有的宝宝出生时看起来很健康,但可能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出现听力问题了。宝宝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孩子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而2-3岁时才发现出听力障碍,就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即使这时候进行干预,其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水平仍会落后于同龄儿童。因为孩子出生后如果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3岁以内)缺乏言语和环境声的刺激,听觉-言语链就会出现障碍,这样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言语-语言发育。轻者会导致辨音不清,重者会导致听觉言语障碍,甚至会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才可以早期发现宝宝的听力损失;给予及时干预和康复,减少其对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最有效的方法。2家长怎样才能保护好宝宝的听力呢?

听力损失的病因较复杂,但至少有一半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预防的。孕前可做好婚育前的遗传咨询,准妈妈需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加强妊期和围产期保健,使胎儿避免接触不良因素等是预防听力损失的重要环节。

宝宝出生后,家长应了解与宝宝出生时听力损失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并尽量避免这些高危因素。包括耳聋家族史;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弓形虫、梅毒等);颅面部畸形;早产或极低体重儿(体重小于克)、新生儿严重窒息、严重黄疸;母亲滥用药物(如庆大霉素)和酒精、母亲糖尿病;染色体异常,以及一些与感觉神经性或传导性耳聋有关的综合征等。此外,有些宝宝在出生时并无听力损失,但由于各种后天因素,如感染(如脑膜炎,腮腺炎),外伤,使用耳毒性药物等也可出现听力损失。而有的宝宝因严重疾病而长时间住新生儿监护病房,也可出现迟发型或进行性听力损失。因此,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宝宝,3周岁前每6个月应接受一次听力检查。在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密切注意宝宝的听觉和言语发育情况,怀疑听力有问题应及时就医。

文章来源:儿童保健中心









































智汇心活力彭长农长QT患者院内发作室
总有一款合适你的健身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lctx/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