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离不开口语交流。在口语交流过程中,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如此这般,才能形成言语交流循环。通常,在口语交流循环中,至少需要有两个人参与,一个人说话,另一个人听讲。并且,这两个人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
2)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正常
3)发音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
其中,听觉是儿童言语和认知功能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当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人耳的耳廓和外耳道可以将声音收集到鼓膜。鼓膜在声波的撞击下,通过人体最小的三块骨头组成的听骨链的杠杆放大作用,把声波的压力增大后传到内耳的耳蜗。耳蜗像一只蜗牛一样呈螺旋样盘绕成2圈半,耳蜗底圈的毛细胞能感受高频声的刺激,顶圈的毛细胞能感受低频声的刺激。耳蜗不同部位的毛细胞接收不同频率的刺激,产生不同频率的电信号。该电信号沿着听神经一级一级往上传,直到听觉中枢。在听觉中枢,有相应的接收高、中、低频的区域。声音只有到达大脑之后,才能被听见。而大脑本身是不能直接接收到声学信号的,只能接收电信号,只有通过耳蜗的毛细胞才能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
人类与动物都有耳朵,都能接收声音的刺激,但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有语言。世界上有多种语言,很多语言都互不想通,但/ma/这个音,是人类在语言上唯一想通的共同之处。当孩子第一次听到/ma/音,其大脑会对/ma/这个音产生一种很浅的听觉印象,当再次听到这个/ma/音时,大脑会在听觉记忆库中快速扫描一遍,看看是否有相对应的词,并分门别类储存起来。重复次数越多,印象就变得越深,孩子逐渐能把听到的词和意思联系起来。/ma/这个词毫无疑问是婴儿期听得最多的词。由于/ma/音的频率成分主要是低、中频,这使得这个词听上去很响亮,既容易被听见,又容易被看见,因此,很容易被婴儿模仿(即使有中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也会说)。很自然而然地,/ma/音就成了全世界儿童通用的语言了。
一般新生儿在4~5个月时开始咿呀学语。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如果孩子能听见别人的声音,也能听见自己的发音,孩子的大脑就会判断这个词是否是自己计划想说的词,这个词的发音是否与别人的发音一样,发音的音量是否与环境相称,语速、语调是否恰当等,这种在耳朵与大脑之间的自我监控反馈机制,非常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学习。
新生儿一般需要积累一年的听觉经验,才能开始有意识地发出/ma/这个音。当孩子想发/ma/这个音时,其大脑的布洛卡区能产生出详细而协调的发音程序,这种程序指令被送到相邻的运动皮层的颜面区神经,激活并控制了发音、构音系统中与言语动作相关的肌肉。孩子在发/ma/音的时候,首先,上下唇要轻轻闭合,同时吸一口气,在气管中形成一股气流,将这股气流推送至鼻腔。在该气流通过声带并使其发生振动的那一瞬间,上下唇要分开呈圆形,舌头稍微向后下方压一些,就能发出ma“的声音。这个过程描述起来很复杂,但孩子做起来却轻而易举,这就是人类大脑的神奇之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词汇量积累得越来越多,学习能力变得越来越强,知识也越来越多,从两字词的句子发展到三字词、多字词句子,从不完整的句子到完整的句子,从简单句到复杂句,在此过程中,其心智变得越来越成熟。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好,会极大促进其大脑的认知功能的发育,从而使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其交流的流畅度、深度、广度都能在正常水平,而这一切,都必须以良好的听力为前提条件。如果孩子听力不好,其言语能力发展必然受阻,相应地其大脑的学习和认知功能也受到限制。但是,孩子有听力损失也并不可怕,只要能被早期发现,及时确诊(在3个月内),在6个月内做到及时、正确的、有效干预,听障儿童能和健听孩子一样,有相同的语言、认知水平。
白斑疯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