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临床体现

未来30年全球听力受损者人数或增15倍

        

今天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为主题。世界卫生组织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提示,听力损失目前影响着全球逾15亿人。未来30年,听力受损者的数量可能会增加1.5倍以上。

在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的上海健康大讲堂专场活动中,专家表示:减少听力残疾的发生,一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听力残疾的直接及间接危害;二要重视听力筛查。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时海波主任医师说,不少人认知中,听力下降甚至听力丧失是衰老的自然表现。其实,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听力残疾不仅是挡住有声世界的“拦路虎”,也会直接导致认知下降、痴呆、摔倒等各种身心损害。

听力残疾可直接诱发阿尔茨海默病,并影响病情发展。听力残疾会对人的言语交流能力造成影响,降低情感交流和社会交流能力。久而久之,人就会变得多疑、猜忌和自卑,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问题,以及社会隔离现象,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听力残疾者在6年间的认知水平将下降30%至40%,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也较听力正常者高出5倍。

听力残疾还会增加摔倒的风险。时海波介绍,声音信号传入不足,限制了对空间感的把控,从而会增加摔倒风险。因此,与佩戴助听器时相比,听力残疾者在不佩戴助听器的状态下会表现出更差的身体姿势稳定性。

医院冯艳梅主任医师说,损害听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药物、噪音、听觉系统退行性病变等,其中噪音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短时间接触强噪音后,会出现暂时性的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在脱离噪音环境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然而,若长时间处于强噪音环境中,内耳听觉器官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造成永久性的听力下降。

除了职业噪音和军事噪音外,大多数人接触更多的是交通和娱乐噪音,如地铁和公交车车厢、飞机机舱、ktv、演唱会现场等,都属于较高强度的噪音环境。

相较于治疗,预防听力障碍显然更有意义。专家建议:在使用耳机时,要控制音量和时长;在乘坐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时,要尽量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机;在噪音环境下的作业者,必须按照职业规范佩戴防护工具。一旦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性听力损失人数随之增长,老年性听力损失的防治工作形势愈发严峻。冯艳梅认为,鉴于老年性听力损失的人数众多、发病率高、危害性强等因素,做好老年人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或家庭成员等看护人员要密切观察其听力状况。专业的听力筛查也可以帮助老年人发现和诊断听力障碍。

具体说来,60岁以上人群应接受听力筛查,通过者此后每年接受1次复查即可;未通过者则需要接受临床检查和听力评估,并通过听觉生理检查、认知功能评估、影像学检查等来明确病因。

            

本文作者:顾泳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lctx/1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