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临床体现

听障儿童的心愿我想有个人工耳蜗图

■信息日报/信息日报客户端记者王祺/文、图

“我想换一个新的人工耳蜗。”8月6日,南昌市湾里幸福街道一家语言听力康复中心,孩子们将自己的心愿贴在了墙上。这家康复中心有多名来自江西各地的听障儿童,不少来自贫困家庭,他们渴望感受到声音世界的美好,希望能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玩耍。

一年级的课堂上,一个孩子带着人工耳蜗上课

孩子们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

学前班的孩子正在上课

刘芷瑜正在学习小学课程

姐姐周嘉琪(右2)至今仍处于无声世界中

孩子们十分活泼,性格也很开朗

康复中心并没有暑假,孩子们分成各个年级,从幼儿园到小学,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因为我们孩子比正常孩子学东西慢,接受教育晚,所以假期孩子们也都在上课。”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负责人应智娟告诉记者。

应智娟介绍,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是年5月份成立的,13年来已经约有名孩子从这里“毕业”,“还有一名孩子考上了大学,现在浙江读书。”

“孩子们越早装上人工耳蜗,越有利于听力恢复、学习语言。”在康复中心,学前班的孩子正在上课,如果不是戴着人工耳蜗或助听器,这些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并无两样。

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装上10多万元的人工耳蜗。应智娟告诉记者,中心有一对听力障碍姐妹周嘉琪和周珂琪,因为价格昂贵,父母在外打工多年,只凑出了一个人工耳蜗的费用。因为人工耳蜗年纪越小安装效果越好,家人只能选择给妹妹周珂琪装了人工耳蜗,而没装的姐姐周嘉琪至今仍处于无声世界中。

刘芷瑜今年10岁,正在学习小学课程。“刘芷瑜的母亲患白血病去世,父亲在外面开货车赚钱养家,她就托管在我们这里。”应智娟告诉记者,康复中心的不少孩子家庭困难,或者父母是残疾人,对于这样的孩子,他们都采取了一定的费用减免措施。

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康复中心还采取了单训模式,给每个需要的孩子进行单独辅导。尽管有听力障碍,但孩子们却十分活泼,性格也很开朗。“在我的眼中,这些孩子就是我的‘可爱宝贝’。”

“听力能力恢复好的孩子是有能力读普通学校的。”谈起孩子们的故事,应智娟流下了眼泪,为了让听障儿童能够正常地融入社会,她一直主张孩子们应该去普通学校就读。应智娟曾经一家家跑学校,因为大多数学校不愿接收听力有障碍的孩子。

在康复中心的心愿墙上,贴着孩子们的各种心愿。应智娟告诉记者,她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在社会上都能自食其力,为家庭、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她也渴望社会力量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lctx/1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