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是全球最常见的先天性出生缺陷,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率约占全部出生缺陷的20%,发病率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
正常的听力是人们学习语言的前提,大脑需要双耳不断接受外界刺激才能够习得语言。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将会失去社交和学习的能力,并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的困难和精神心理的创伤,最终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婴儿期的听力障碍会对语言学习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导致孩子既聋又哑。
如果能及早发现听力障碍,就可以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治疗手段帮助孩子学习语言。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国家规定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一部分,主要就是为了尽早发现听力损失的患儿。
一、听力筛查怎么做?
听力筛查的方式是针对人们获得声音的机制来进行的。
获得并理解声音的主要过程是:
?声音刺激由外耳道传入,通过鼓膜传导到听骨链,然后传到内耳的耳蜗。
?耳蜗把声波的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由听神经传入脑部,在脑部听觉中枢一系列神经元的整合下,人们就听到了声音并理解了其中的意义。
二、听力筛查什么时候做?
第一次新生儿听力筛查在产科病房或新生儿病房进行。
正常新生儿:听力筛查一般在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进行。如果第一次筛查有未通过或者未进行,需在生后42天进行复筛。
复筛仍未通过的孩子:需在生后3个月时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接收治疗的孩子:出院时要接受听力筛查。如未通过,需转诊听力障碍诊治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断及治疗。
三、如何看待听力筛查的结果?
作为新生儿的父母,在出院时需要记得查看医生出具的听力筛查结果表,上面会写有筛查的结果及复查的时间和地点,遵照医嘱及时复查即可。
初筛可能出现假阳性
如果初筛使用的检验方式是耳声发射,可能会因为新生儿耳道内羊水和胎脂等残留物堵塞、环境声音干扰、中耳病变等造成假阳性结果。
第一次筛查未通过并不一定代表就有听力障碍,需要进行复筛来明确。如果复查仍未通过,还需要去听力障碍诊治机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初筛通过但有高危因素
如果初筛通过,但是孩子存在高危因素,需要在生后三年内每年进行一次听力筛查。有些听力障碍是过了新生儿期以后才会出现,需要定期检测。
高危因素包括:
(1)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超过5天;
(2)家族中有听力障碍的成员;
(3)诊断为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弓形体)病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4)颅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
(5)出生体重低于克;
(6)患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且达到换血要求的孩子;
(7)曾诊断为病毒性或细菌性脑膜炎的新生儿;
(8)出生时存在新生儿窒息;
(9)曾患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孩子;
(10)曾应用呼吸机时间超过48小时的孩子;
(11)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或袢利尿剂、或滥用药物和酒精;
(12)临床上存在或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征或遗传病。
通过筛查也要注意观察
有一部分永久性听力障碍的孩子找不到相应的高危因素,所以即使通过了听力筛查,家长在之后的生活中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