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知识普及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全球耳聋患者约4.66亿,其中儿童听力损失患者约为万。而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在我国,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听力损失导致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听力损失直接影响着人与人的交流,对于个人生活、学习、就业以及社交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针对中国耳聋发生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工作薄弱的现实,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中国“爱耳日”。
今年3月3日是第22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筛查-康复-交流)。
1.什么是听力障碍?
听力障碍俗称耳聋,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人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声及言语声。其程度包括以下几种:
l轻度:听谈话声有困难
l中度:听大声说话有困难
l重度:对着耳朵大声喊只能听到几个词
l极重度:对着耳朵大声喊也听不到任何词
听力障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儿童,则可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严重者可因聋致哑。
2.哪些是听力障碍高风险人群?
l有家族性耳聋病史者
l曾有过其他耳病史,如中耳炎、梅尼埃病
l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
l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
l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l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
l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3.如何预防听力障碍?
根据听力障碍发生的病因、患病人群,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l如果家族中有耳聋成员,要引起重视,可进行耳聋基因诊断确诊是否为遗传性耳聋,以采取措施避免其他成员出现耳聋。
l孕妇孕早期应加强营养、减少感染,孕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高危孕妇还需加强自身及胎儿监测,以避免新生儿发生听力障碍。
l积极预防和治疗中耳炎。防止污水、异物进入外耳道,不要随意掏耳,注意耳部卫生。一旦发生中耳炎,及时就医。
l尽量远离噪声或减少噪声暴露时间,预防噪声性耳聋。
l老年人应建立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预防老年性耳聋。
l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预防药物性耳聋。
4.什么是耳聋产前遗传诊断?
影响新生儿听力的因素有很多,遗传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耳聋产前诊断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发生的手段之一。耳聋产前诊断是利用耳聋基因诊断技术,明确父母所携带的致聋基因以及后代患病风险,在胎儿出生之前,根据不同妊娠期实施相应胎儿组织取材,了解胎儿耳聋基因的情况,从而做出其是否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如果一对夫妇已经生育过耳聋孩子,准备再次怀孕前一定要对已出生的孩子进行分子诊断,明确诊断后再考虑再孕问题。
目前临床工作中开展的耳聋产前诊断主要是有创产前诊断。根据孕妇来诊时孕周的不同选取不同的部位提取胎儿遗传物质。因耳聋不会危及生命,结合伦理学考虑,超过28周的孕妇不建议行耳聋产前诊断。随着技术的进步,无创产前诊断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应用到临床。
5.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流程是什么?
宝宝出生后72小时左右,应接受听力筛查(初筛)。初筛未通过应在42天左右复筛,复筛未通过的宝宝,月龄3个月内应转诊至听力诊断中心确诊。出生时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如黄疸、缺氧等)、初筛未通过的宝宝,月龄3个月内直接转诊至听力诊断中心确诊。
若宝宝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说明当前听觉功能正常,但不能排除迟发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因此,0~6岁的宝宝每年均应该接受儿童保健机构的听力筛查。
6.学前儿童听力筛查有哪些重点年龄?
出生时听力筛查通过的儿童,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有可能会出现听力损失,会对儿童的言语发育和学习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儿童时期的听力筛查必不可少!
年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发布《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规定儿童在通过新生儿期听力筛查之后,在健康检查的同时也要进行耳及听力保健,其中6、12、24和36月龄为听力筛查的重点年龄。
7.为什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