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于《出版发行研究》年第8期
摘要:新媒介环境下的有声出版是对传统的文字出版的一个重要补充,有声出版内容多是以文字出版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众所周知,出版的本质在于知识传播,而有声出版是让文字发出声音。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口语传播的视角对有声出版知识传播的口语性进行分析,在知识场景、社群分享、知识环境、知识思想等方面进行解读;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明天,探析有声出版知识的二次传播,在信息时间知识性转化、学习能力的重塑、文字阅读的回归引导、知识传播的策划上进行个案式的探索,使有声出版在未来能够更高层次复兴人类的口语文化。
关键词:口语传播;新媒介环境;有声出版;知识传播
口语在人类的知识传播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者伊尼斯甚至指出,“希腊文明是口语力量的反映”。口语传播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传播方式,而有声出版则可谓最现代的传播形态,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文字出版。在某种意义上,从口语传播到文字出版是一个确立知识传播地位的过程。文字本身是不发声的,但是,文字记录了人类的声音。可以说至今为止,人类绝大部分的知识传承都是依靠文字传播来完成的,这属于文字的纵向传播,而文字的横向传播要等到印刷机的发明。今天的有声出版虽然是建立在互联网广播的基础上,然而,有声出版不等同于广播,因为有声出版的基础是文字出版。有声出版和文字传播的区别在于,有声出版是一种具有互联网形态的新兴出版,它可以说是一种二次出版,它通过“口语”传播的形式,对传统的文字出版做出了一种重组和改编,也可以说是对文字知识的筛选和引领。
一、口语传播与
有声出版的理论描述
对于口语传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文化的时代,直至今天口语传播在美国的传播学中也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今美国的全国传播学协会历经五次更名,而年从口语传播协会完成了“最后”的去口语化。事实上,口语传播学比大众传播学的历史更悠久,学术积累更为深厚。它始于古希腊的公众说服和辩论活动,与哲学、政治学、逻辑学等也有着紧密联系,是西方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口语化”其实不然,早在人类发展初期口语是知识传播的第一媒介,如此否定太过草率,因此我们对口语传播进行追溯,一目了然,口语传播既是知识传播主要媒介的既定事实,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因而学者们对口语传播的研究并未因“去口语化”而终止,年,MichaelDues与MaryBrown的《抗击柏拉图的阴影:人类传播研究导论》一书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的抵抗与再认知,对口语传播进行历史的论述,与施拉姆和罗杰斯对传播学的概述完全不同;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对口头传统的重视我们刚刚在上文中已经指明,他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