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临床体现

孩子的听力习惯需要被训练吗

吡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如何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11/4325328.html

卢梭:“教师缺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发展”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陶行知:“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前言:

儿童与生俱来的听觉系统是大自然的馈赠,其精妙无比。

部分幼儿机构和专家在利益的驱动下提出“训练孩子的听力习惯”,这是个伪概念,需家长和老师警惕.

训练孩子听力习惯迎合了部分老师和家长对“不听话”孩子控制和管制的需要

需要家长正确理解孩子,也需要理解老师,让孩子赢在真正的创新能力的气跑线上.

孩子的听觉系统和其它感官一样是大自然的造化,在未被破坏的前提下,天生具有对美妙声音的识别和对噪音的排斥,这个听觉系统灵敏又精致,保护着儿童心灵健康地滋长.

春天来了,孩子们听到鸟儿叽叽喳喳清脆悦耳的鸣叫,箭步奔向田野,去大自然寻找答案.常常说孩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她们与生俱来有着善于寻找和识别来自人类和大自然美妙声音的听觉系统。

近来,有不少教育机构提倡对孩子“听力习惯的训练”,作为儿童教育心理爱好者,我感到吃惊.他们认为:有的孩子上课很专注,注意力很集中,而有些孩子常常不听话,上课不集中注意力,所以那些不认真听的孩子需要被训练听力习惯。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会倾注热情和时间,我们也时常发现当儿童被某个心爱的玩具或奇异的故事吸引时,会专注地沉浸其中一个上午甚至一整天.但对不喜欢的事物,他们不屑一顾,不像成人,善于伪装与压抑自己.当孩子听到喜欢的声音时,通过与身体和心灵的链接来强化感受,让身心更加投入在愉悦的事情上,创造力便自动运作.

21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喜欢老师讲的物理课,考试成绩也常常一般,甚至于老师讲过的简单的题目都记不住。有次,老师对孩子的妈妈说:你这个孩子在物理上会有出息的话,我一只眼睛都挖出来。可见,老师对不听话的孩子感到莫名的厌恶.

因为那个老师认知的局限性和对儿童的不理解,在当时的条件下讲这样的话比起动辄对孩子听力习惯训练的教育机构而言友善的多了。如果老师当年以爱因斯坦注意力不集中的名义,要求训练爱因斯坦听他的物理课,那么爱因斯坦将本能地讨厌物理,很可能丧失自由探索的热情和求知欲。由于孩子的天赋被扼杀在童年的摇篮里,那么,21世纪就少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对比动辄对孩子“听力习惯训练”的教学机构而言,还的感谢当年爱因斯坦老师对他天赋的不“杀”之恩.

同时我坚信对孩子听力习惯的刻意训练,会导致儿童听觉系统的紊乱,扰乱幼儿心理次序

著名家庭教育家尹建莉老师提倡对孩子:“不管是最好的管”,正是出于保护孩子的天性,让孩子通过内心的喜好滋养自己的心灵,保护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而提出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结合美国的杜威模式提出“教育即生长”,也正是为了让人们遵循自然的力量,对孩子进行引导,通过言身传教影响孩子。

通过“控制”的手段不可能达到让孩子自觉的目的,所谓的自觉也只是徒有其表,一个坐了10年牢的人也不会享受终生坐牢,如果离开家长和老师的监管,被压抑的孩子性格将本能地反弹,甚至变本加厉.所以,长期被听力训练,会永久影响孩子的心灵,把一个天真活泼,极具创造力的孩子训练成了呆如木鸡,讨好成人的工具.

为了获利,煽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提倡对孩子听力习惯的训练,这将导致孩子身心压抑,阉割孩子倾听内心声音的能力,让孩子竖起耳朵,却造成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心灵涣散,更甚者,造成孩子心理和病理性的听力障碍,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被心理学和医学反复证明的事实。有些家长抱怨,喊孩子一边两边都不回应,正是孩子长期生活在“唠叨”“教育废话”之中,本能地拒绝自己不喜欢的声音,保护自己的听觉系统和人格力量而做出的选择.

如果老师讲课吸引孩子,孩子便会由衷地识辨出声音,选择倾听.有人会反驳:“如果不听话,那孩子以后上小学,或走入社会会如何如何….”,这些正是许多成人心理常常出现的“失控感”和“焦虑心,在“失控感”和“焦虑心”的驱动下,人们会本能地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这是对孩子本性的不信任,对“人之初,性本善”的不认同,正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了太多的控制要素,导致的心灵失衡,甚至扭曲.

在自然的环境下,向善向美正是人的天性。听觉系统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精妙的装置,是人性不可缺的部分,顺天性者昌,逆之则亡。

热爱儿童事业的老师会根据孩子听的状态和人数决定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孩子的反馈有助于优化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当我们对孩子不听话正面看待的时候,反而“不听话”让教学质量更加完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所以,还得感谢孩子的不听话.

喜欢训练孩子的听觉习惯,深究起来还有更多的现实考量:

现在幼儿园,一个班级动辄30几人,孩子玩耍,磕磕碰碰实属正常,而有些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得理不让人,这些小事会让老师身处压力和焦虑,本能地保护自己,强调孩子必须听话,迎合“儿童听力训练”的做法。家长本以为保护孩子,其实正是在逼迫老师控制孩子听话,阉割孩子的天性,实在是吃了大亏。

另外,许多幼儿园因为承包机制,教师的待遇常常不尽人意,导致老师们无心提高教育质量,搞各种竞赛项目,给予听话的孩子奖励,这样的孩子让自己感觉省心省力,非常好管理。把幼儿教育搞成听话教育,迎合了部分老师和家长的需要,却失去了儿童教育的本质:培养孩子的天性.

从心理学讲,我们不愿看到儿童活力和个性的地方,正是创造力展现和生长的地方。

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事关民族的前途,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总之,我们不能给孩子听力训练,而且要因势引导。比如孩子不听话,好动,个性活泼,那么可以尝试着让他们打篮球或踢足球等,这正是培养体育人才的机会,但需提醒成人无需介入过多,否则兴趣变成了任务,让孩子心生厌恶,好心办了坏事。

蒙台梭利说:“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身心自然地发展”

在大谈国家创新能力的今天,如何看待儿童“听力习惯训练”是对老师育儿素质和家长爱的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社会良知成人智慧的考验,事关国家未来创新能力和民族前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lctx/1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