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性听力损失(根据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的患者如果仅单耳佩戴助听器,那么未助听耳的言语识别率可能在随后的时间里呈进行性的下降,Silman()将这种现象称作迟发性听觉剥夺(late-onsetauditorydeprivation)。5听觉剥夺效应的恢复及预防
一些双侧对称性耳聋而单耳佩戴助听器的患者,在另一只耳也接受助听后原来下降的言语识别率逐渐上升,甚至可以恢复到起初的水平。这个现象引起了听力学家的注意,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听觉剥夺效应确实可以恢复。Eriksholm工作组将其称作听觉适应(auditoryacclimation),主要指由于声学信息的增加而引起的听觉功能的提高。Silverman报告1例单耳助听后6.5年发生听觉剥夺效应,在接受双耳助听后2.5年言语识别率获得部分提高,另1例在22个月后出现听觉剥夺效应,双耳助听后2.5年言语识别率完全恢复。Hurley()在其研究的9例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而单耳助听者中发现,对侧耳也接受助听后有6例言语识别率得到提高,他们是实验中最年轻的。但他没有指出恢复的程度以及双耳助听与言语识别率恢复的时间间隔。Gel-fand报道6例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2例在单耳助听后2年发生明显的听觉剥夺效应,建议双耳助听后2年其言语识别率完全恢复到起初的水平。另2例有明显但只是部分的恢复,还有2例在6年后言语识别率才下降,虽然后来也接受双耳助听并佩戴了几年,但没有恢复的迹象。以上说明双耳助听后未助听耳的恢复是可能的,但不是一定恢复,也可能是显著的。Boothroyd在其研究中发现双耳助听后可有40%的提高。这些个案提示那些听觉剥夺效应发生较早,年纪较轻的患者恢复的快些,而且提高的程度可能大些。但是恢复的可能性还取决于那些已经习惯了单耳助听的患者是否会接受另一只助听器。Hurley的几例患者,尽管在双耳助听后言语识别率有明显的提高,但他们仍然拒绝继续使用第二只助听器。恢复的机制可能在于中枢听觉系统重新受到声刺激后新的神经连接形成,包括轴突末梢的延长或树突的生长,以及突触结构的改变或突触神经介质活动的变化。并不是所有听觉剥夺效应发生后都能恢复,所以最好的措施就是预防它的发生。对双侧耳聋者,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建议双耳佩戴助听器。假如患者坚持只戴一只助听器,则应该鼓励患者双耳隔日或隔周交替使用,并对听力进行监测,一旦发现言语识别率下降就应佩戴助听器。总之,听力工作者认识听觉剥夺效应这种现象后,在指导听力康复中对高危者采取双耳助听,不仅可增加言语识别率,还可抑制听觉剥夺效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在于较好耳听力突然下降后(如突聋、手术后恢复期或永久性听力丧失等)较差耳有足够的言语识别能力承担言语交流的任务。我国现有多万听力障碍患者,助听器佩戴率仅1%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30%,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助听器的使用存在一些误区,甚至一些耳鼻喉科教材也认为单侧耳聋一般不需佩用助听器,双侧耳聋者给听力较好耳佩戴,没有认识到听觉剥夺效应在听力康复中的重要性。6将来的研究方向虽然对听觉剥夺效应的研究已进行了10多年,但其发生的确切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甚至Jauhiainen的报告不支持未助听耳会发生听觉剥夺效应。目前的研究多属于回顾性研究,今后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采用更多的言语材料的前瞻性研究。不仅在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还要在非对称性和单耳感音神经性聋以及混合性和传导性聋的患者中进行研究。同时除了言语测试外,也应采用声导抗和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建立动物模型可以使我们了解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改变。另外要进一步研究听觉剥夺效应恢复的机制,恢复时间的长短,了解影响恢复的因素以及预测能否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