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于《世界华文教育》年第1期。姜向荣主编的《华文读写教学研究》一书作为“华文教学研究丛书”之一,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姜向荣,文学博士,讲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有丰富的华文教学经验,执教过汉语精读、听力、口语、正音、HSK等多种课型。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华文教学、语文教学等。
本文拟对华裔学生读写教学研究的现状做一综述,在回顾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思考华文读写教学研究可进一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一 研究现状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华文读写教学做了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些成果可分为目的语环境下的华文读写教学研究和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华文读写教学研究两类,我们将从宏观的读写理论研究、微观的阅读单项研究、微观的写作单项研究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
(一)宏观的读写理论研究
从宏观上谈论读写结合的论文非常少,但这并不表示海内外华文学者忽视了读写结合的研究。
蒲基维()探讨了辞章学“读写互动”原理在华文教学中的应用。他首先分析了辞章之“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综合思维”与读写教学的关系,论证了“读写互动”原理在华文教学中的可行性,指出辞章学上的“读、写互动原理”对于华文读写教学最明显的功用在于,提供了一套完整而规律的写作与阅读教学程序。该文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或能提供一条有迹可循的教学模式,为华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读写教学有一定的认知模式。王如音()对影响阅读教学最大的几种理论与认知模式——由上而下模式、由下而上模式、互动模式、基模理论,作了重点介绍与细致梳理。尽管没有非常明确、直接地指出互动模式和基模理论应该是阅读教学、读写教学互动的最佳认知模式,但作者指出,互动模式主张的低层次、高层次阅读并重理论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对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研究;也认识到在阅读前,若能先建立或提取适当的基模,就能达到更有效的阅读,且对程度较低的读者而言,基模的影响力远远高于第二语言能力,甚至是影响第二语言阅读理解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写作的认知模式,连榕()指出,华文写作是将信息以书面形式输出,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编码和转换思维的过程,可以从任务环境(写作任务、外部储存)、作者的长时记忆、作者的工作记忆(计划、述写和复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使我们对相关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进一步的研究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般而言,华裔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根据输入、输出习得理论,“读”属于输入,“写”属于输出。在华文读写教学领域,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华文学习的各项基本技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可以综合运用各项技能来训练写作(连榕,;王俭,)。因此提倡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二者并举,能力均衡发展。但就具体操作而言,二者并举并不现实,因为阅读与写作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训练过程和方法。
连榕()依据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以精读课为例,对阅读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华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导入新课、阅读阶段、读后练习几个阶段。至于阅读方法,根据要求的不同,可分为精读和泛读;根据阅读时是否出声,可分为朗读和默读(略读、跳读、消遣性阅读)。默读可以少停顿、能抓住主要词句,因而默读的速度大大超过朗读的速度,且在理解方面,默读也优于朗读;因而华文教师应引导学习者掌握一些必要的默读技巧,并养成默读的习惯。
对于写作的教学途径与方法,王俭()认为途径很多,组词成句、填空成句、扩展句子、改写、看图写故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他同时指出,华文写作教学应强调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可引导学生做些阅读思维训练、联想训练以及观察、感受和想象的训练;更要综合运用各项技能来训练写作,如写作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听、说与写结合的训练,译写结合的训练等。
在读写结合课程设置方面,李明懿()结合教学实际,讨论了以侨生为主的国际学生在华语阅读与写作学习中的主要问题。认为在教学中应坚持全语取向的信念,即语言不应被分割成许多成分,而应当被当作一个完整沟通系统来学习和使用。具体而言,就是认为应该把阅读与写作训练结合于同一课程进行教学,而不应该分割为两个独立的课程,否则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
上述学者均坚持读写教学应该结合起来,在课程层面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上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华文读写结合的几篇重要文献,颇具理论性和导向性。
(二)微观的阅读单项研究
相较于宏观的读写结合理论研究,微观的阅读单项研究成果更丰富些。这些研究涉及华裔学生阅读特点、教学重点、阅读策略、教学技巧、影响阅读的因素等方方面面。
了解华裔学生的中文阅读特点是教师有效实施华文阅读教学的基点。刘蕾()指出,华裔学生听说能力普遍强于阅读能力,对中华文化有了解和感悟,年龄、学历很不整齐,近年来有年龄偏小和学历偏低的趋势,因此,教学中应重点以听说带阅读,阅读材料要多样化,并增强实用性,教学重点要放在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上。在分析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教学,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这是该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关于阅读教学的策略,王如音()以一般性阅读策略和华语文阅读策略为依据,对20位华裔学生的中文阅读策略选择情形做了数据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一般性阅读策略时,局部性策略以85.01%的比例高于全面性策略(14.99%),而在局部性策略方面,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跳过不认识的字词”,最低的是“陈述对字词的理解”;使用华语文阅读策略时,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词的策略(29.41%)篇章策略(26.74%)认字策略(24.06%)句的策略(19.79%)。此调查结果细致地展示了华裔学生在阅读中文时的策略选择情况,为从事华文阅读教学的教师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在华文阅读教学的理念方面,张金兰()提出的几条原则简单而实用: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兼顾趣味性与目的性,兼顾精读与泛读。陈之权()则针对新加坡华文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少教多学”的理念,提倡教师在简单、系统性地阅读策略教导之余,应更多地指导学生调动元认知能力,自主学习。前者尚属于实践层面的经验介绍,后者则上升到课程的层面,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观。
针对华文阅读教学的分级问题,孙懿芬()总结后认为:在初级阶段可以实施两个梯度的教学,一是以字词为主的阅读策略教学:以关键字词来猜测意思,辨认并还原缩略词,善用构词法来猜测字义和词义等,二是以句子为主的阅读策略教学:断词练习、找出长句的重点词语等;在中级阶段则可实施以篇章为主的阅读策略教学:由上下文语境推敲词义及句意、略读理解全文重点等。
吕婵等()调查发现,华裔儿童所接受的汉字输入量极为有限,但在分布和其他质的方面,与汉语母语儿童有相似之处;有限的汉字输入量为华裔儿童了解汉字义符的基本性质提供了基础,却不足以帮助其提取义符的具体语义信息,发展利用部件信息扩展汉字量的能力。此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词素意识与阅读技能的获得有直接关系,阅读输入的质与量能够成功地预测学习者词素意识的发展和构成。这给了教学者一个提示:在华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阅读输入的质与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词素意识,从而提高其阅读的能力。
在教学技巧方面,林文韵()以社会心理语言导向的阅读过程为思考基点,通过行动研究,提出采用可预测书及读前预测的阅读策略帮助海外华裔学习中文,会配合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帮助词汇和句型的学习,也能给予学生阅读的成就感,提升其学习中文的自信心。刘蕾()分析了华文教学中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扩大视幅的训练、寻找关键字句的训练等常用的快速阅读训练技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提高其阅读能力,并认为只有把阅读训练与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达到最佳的训练结果。
华裔学生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乔印伟()对华裔学生阅读教材内容、阅读技能训练、教学组织形式、学生阅读困难、阅读习惯、阅读心理,以及阅读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分析,探究了影响华文阅读教学的相关因素。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可供思考的视角,论述也较为充分,但大部分还是基于阅读教学经验所做的研究。可喜的是,有学者已经开始在课程层面、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如陈之权()、林如韵()等,其视野更为开阔,对华文阅读教学研究也更有参考价值。
(三)微观的写作单项研究
微观的写作单项研究涉及到写作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华裔学生写作的优势及问题、教学对策、教学法探索、写作中的偏误、数字化应用等等。
对于华裔学生写作的优势及问题,郭熙等学者有明确的认识:“非华人学生的作文多是句子的堆砌,不成一体,而华人学生一开始水平很差,慢慢可以写得像中国人写的一样。”①因此,研究华文写作教学,首先应该对华裔学生写作的有利条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把握。王俭()就分析了华裔学生学习汉语写作的心理预期、汉语知识储备等内外有利因素,并就华裔学生学习写作的起点、学习中应处理好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探讨。华裔学生用中文写作有一定的优势,问题也很突出,原因比较复杂。洪丽芬、庄惠善()以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华文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阅读层面、书写练习、写作兴趣、作文题目以及教学、评改方式五大方面。
海外华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模仿,激发写作兴趣,这是提高海外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教学对策可以选择呢?蔡武()从菲律宾部分华校汉语写作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重视比较汉英思维差异、重视优化作文修改和整理等措施;张桃()则提出,可以尝试运用下水例文教学法、组合仿写教学法、四环节教学法(确定中心、选择角度、选取材料、结构文章)、五步骤评改法(示范改、互相改、教师改、自己改)等四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和措施,借鉴了母语教学的方法,同时针对华文教学做了优化,对教学实践极富参考价值。
华裔学生在写作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也很特殊,因而面向华裔与非华裔的写作教学在学习机制与教学效果上是不同的。尽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华文写作教学“贵在得法”。学者们在华文写作教学法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与某些学者从理论的角度介绍教学法不同,黄黛菁等()为打破新加坡华小学生“写话难”的心理障碍,以取自课本的基本句式和修饰表达为蓝本,设计有针对性的小练笔,以渐进的形式有步骤地巩固、强化写话教学。这种系统的写作教学实践,可为华裔学生在写作的初步阶段写出结构完整有序的句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宗世海等()则把“写长法”引入汉语二语写作教学,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生为对象进行了6年的实验,文章指出,从问卷调查、学生习作、“听后写”练习、日记、作文考试的长度与质量,以及优秀习作发表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看,“写长法”很适合运用于汉语二语写作中级阶段“基础写作”部分的教学。
针对华裔写作最大的困扰——词汇贫乏,梁荣基()提出了丰富词汇法:以尽量提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为手段,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为了激发华裔学生的写作兴趣,王莹()提出了“快乐写作”的教学法。学生写作的材料源于自我的“积蓄”,写作应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因此,华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在小学写作教学中,通过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出真实的生活体验与真实的表达交流需要,从而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华裔学生写作中存在着一些类型化的偏误,吴英成()详细考察了华裔学生在语言范畴的偏误、整体/局部偏误、表面策略形式、学习策略方式、偏误来源不同等诸方面的分类模式,指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在这些方面给予学生重点指导与纠正。
刘殿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会大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综合影响着新加坡学生学习华文的水平与兴趣。该文对学生的作文语病进行类别分析,发现学生的语病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受英文干扰出现的语病、受方言干扰出现的语病。
21世纪的华文教学,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活动的结合。网络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促使着学者们开始思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提高华文写作教学的成效。陈桂月、陈世雄()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探讨以“博客”为写作网络平台与华文写作教学的关系,并对华文“博客”教学的成效作了分析。何书秀()以问卷调查法,从课堂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寻求理论性根据,论证了以博客为教学媒体来设计与组织写作活动的可行性。
以上研究从微观角度入手,结合实例讨论了华裔写作的相关问题,无论是对华裔写作有利条件、存在问题的分析,还是对华文写作应对措施、方法策略、偏误语病的描述,都很客观充分。尤其是写作教学法的探索,更有利于学者、教师有效地指导华文写作教学,为他们在实验的基础上来加以修改和完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 研究特色与可发展方向
(一)研究特色
纵观上述研究成果,关于华裔学生读写教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色:
1.议题多元化
上文仅就教学层面,对学者们的研究议题做了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举凡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已有学者进行过探讨,有的已相当深入。除了上述议题以外,有的学者还讨论了教学评估问题,还有一些做了跨领域的探讨,比如华文阅读教学评估和华文写作教学评估、阅读审美与文化认同、在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支持下研究华文阅读教学的认知历程等等②。无论是宏观的华文读写结合研究,还是微观的华文阅读单项研究、华文写作单项研究,涉及到的议题都相当广泛,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这是华文教学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趋势。
2.运用西方语言学新理论的充分化
研究者们开始用各种前沿的理论对华文教学进行指导。在华文阅读教学研究中,用到了认知理论(由上而下模式、由下而上模式、互动模式、基模理论)、全语学习的精神与认知学院语言学习取向理论、输入理论等;在华文写作教学研究中,用到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等等。这表明研究者不再满足于经验式的探讨,而开始寄望借助前沿理论,解决实际中的新问题。也表明研究者的思路不再局限于实践层面的探讨,开始将视野投向理论层面的分析。
3.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多样化
无论是华文阅读教学,还是华文写作教学,学者们均提出了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技巧,有的是初步的尝试,有的已经总结提升到华文阅读或写作的教学法,甚至课程论的层面。华文读写教学所呈现出的多样化模式,对于华文读写教学的研究者、教学者,乃至教学对象(华裔学生)而言,均是一件幸事。
4.阶段重点与总体目标的区分化
对于华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尽管不是所有的学者都明确提出,要将总体目标与阶段重点区分开来,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学者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区分了教学的总体目标与阶段重点。如学者们探讨华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为达到的目的——提高华裔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是华文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而分级处理,和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各有分级性的目标,这就是华文阅读教学要有阶段性。华文写作教学也是如此,学者们在提高学生华文写作水平这一总体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了阶段性的教学重点:对于基础较弱、对作文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可运用写话法,只要能写出结构完整有序的句子来,这个阶段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对于有一定基础、能写出短篇幅文字的学生而言,可运用写长法、丰富词汇法等等达到中级阶段的要求。
5.分布的不均衡性
(1)地区的不均衡性
总体来说,华文读写教学方面的研究,相对集中于东南亚地区,除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外,海外学者尤以新加坡为多③。
表1
中国(内圈④)
海外(中圈)
大陆
台湾
新加坡
美国
马来西亚
15
16
26
1
1
(2)写作与阅读研究的不均衡性
相比较之下,学界对华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比对写作教学的研究多。
表2
读写结合
阅读
写作
篇目数量
4
34
21
占比
6.78%
57.63%
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