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1)新生儿有惊人的语音分辨能力
国外的有关研究显示,新生儿能分辨范围很广的各种声音。和听纯音相比,他们更喜欢听复杂的声音,如人说话的声音或嘈杂的声音。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已能分辨从低音到高音和从高音到低音的两组音,也能区分出哪些发音是2个音节、哪些发音是3个音节。
有些新生儿能将妈妈的语音和家里其他人的语音区别开来,当他啼哭的时候,听到妈妈哄他的声音便会安静下来,别人哄就不行。这种惊人的语音分辨能力为以后学说话、掌握人类语言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原来这样,每个人的社交能力就从婴儿时期开始了)
(2)新生儿对声音有定向反应
新生儿在觉醒状态下听到声音后会转动眼和头去寻找声源,如在新生儿耳旁柔声呼叫或说话,醒着的新生儿会慢慢将眼睛转向发声的方向,特别是妈妈的声音出现时,他的眼睛会转向妈妈,因为他在子宫内听惯了妈妈的声音,对妈妈的声音很熟悉。如果声音频率太高、强度过大,他的眼睛会转离开声源或用哭声表示拒绝这种刺激。(怪不得歌曲是比较容易撼动人心)
(3)及早发现听力障碍
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如果能被及早发现,早日得到治疗和训练,不仅在治疗上比较简单,而且有的听力可能会完全恢复。特别是在刚出生时就被发现,在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后,到3岁时可能会掌握个单词,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因此,家长要注意观察新生儿,在家里,可用装胶卷用的塑料盒,盒内装60粒大米,在新生儿的耳后30厘米出动摇。新生儿有皱眉、眨眼、转头、惊跳等动作,证明新生儿有听力。也可以在平常观察新生儿,当关门、突然大声说话、开电视、开收音机时新生儿也有上述反应,也能证明新生儿有听力。
为何一出生就要重视听力检查?
听力损害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据专家介绍,听觉系统的正常发育,取决于1岁以内这段敏感时期声音的足够刺激(包括足够的强度和时间),以及小儿对其听觉和语言中枢系统的应用。宝宝听外界声音的能力减退或丧失,获得语言的能力也会随之减退或丧失,因而不能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最终只能成为聋哑人。一旦发现婴幼儿有听力损伤,三个月开始是最佳治疗时机,拖得越迟,效果越不理想。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发现孩子有听力语言障碍问题一般是在小孩2-3岁,这时才开展语言听力康复治疗,康复的机会很小,极可能发展为终身残疾。
儿童听力检查四大误区
1.盲目相信脑干诱发电位(ABR)或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测试的准确性:ABR作为电生理测试有许多优点,尤其在听力筛查方面,无容置疑,在临床上,ABR主要用来做蜗后鉴别测试用,但作为测试患者听力阈值的工具非常有限,它只测试高频-Hz的听力损失程度,而且与真正听力存在误差,不能测试出中低频率的听力。常常见到家长拿到一份ABR检测结果,上面只有dB无反应的结论,让家长觉得听力损失高达dB或无听力全聋了,造成错误的康复建议和措施。如果要测试患儿的各频率的听力阈值,最好是纯音测听,没办法测试纯音听力时,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是较好选择,这项测试技术获得相对更有意义的测试结果。
这是常识不够的问题。
2.重复做不必要的测试:在临床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婴儿从出生到6个月,居然做了超过十几次同样的测试,不外乎有耳声发射(OAE)、脑干诱发电位(ABR)、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声导抗等。有些测试在首次重要,比如筛查需要做耳声发射和自动脑干诱发电位,但是在诊断结束后,有的便没有必要了。比如我们看到有的案例,医生怀疑婴儿有中耳疾病,多次做声导抗和耳声发射,结果还是不了了之。有的测试组合意义不大。如果怀疑并证实婴儿有中耳炎,只需使用声导抗或骨导测试即可,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耳声发射或ABR,因为,只要有一点传导性问题,比如中耳炎或耵聍,便无法引出耳声发射。既然如此,何必浪费?这是缺乏理解的问题。
3.在没有任何骨导测试结果,便仓卒定性: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非常普遍,没有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婴儿,在复查诊断中,除了重做ABR外,有的做了声导抗,但是几乎很少做骨导ABR。按照听力学检测标准,在没有任何骨导测试结果前,要判断是否婴儿是感音性神经听力损失或传导性听力损失,是不准确的。有些案例表明,在感音性神经听力损失的定论下,其实婴儿是传导性听力损失,完全可以通过手术或药物来治愈,而没有必要让家长恐慌或束手无策,甚至考虑做人工耳蜗等等。
这是诊断不准的问题。
4.过分依赖ABR或ASSR,不重视纯音测听:这可能是我们在临床见到的最多的问题,这和对医生的培训有关,医院的收费利益等有关。其实纯音测听在一定条件下,从测试时间、准确性、全面性都优于ABR和ASSR,最终临床应用,无论是ABR还是ASSR,结果都得换成纯音测听的听力图及单位来分析、表达、计算和康复。ABR、ASSR等等客观测听结果目前还只能是对听力的预估,与真正的听力损失存在误差,各医院检查结果的可比性也差。缺乏纯音测听的听力康复是不完整的,因此效果也受到限制。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您的宝宝一定要做纯音的行为反应测试(视强化VRA、游戏测听等等行为测听),即做气导、骨导的电测听和助听后的效果评估测听。
因此,这是数据不全的问题,也是最大的误区。
婴儿听力损失的初步判断
1~3个月: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如关门声、鞭炮、耳边拍手)等毫无反应。
3~6个月:有声音时不会张望寻找声源。
6~9个月:不会望向讲话时被提及的人或物体。
9~12个月:无法听从动作指示作出反应,如:把球给我。
12~15个月:还未能说出第一个单字,如:爸、妈、灯、车。
15~18个月:对隔壁房间或距离较远的呼唤声无动于衷。
18~24个月:还未能运用两个字的词句。
24~30个月:能说出的字少于个。
30~36个月:未能运用4~5个字的词句。
儿童听力损失的初步判断
上课听讲不专心。
对聆听长时间的口述或谈话容易感到疲倦。
有时听见别人讲话,有时却听不见;好象明白别人说的话,行为上却不符合。
常常要求别人重复说过的话。
小组讨论时,很难跟从各人的讲话内容。
只能跟从一个步骤的指示,难以执行多个步骤的指示。
学习新事物比其他小孩慢。
听力损失的日常表现
是否常觉得别人讲话声音小,要求对方“大声点”?
家人是否经常抱怨您看电视或听广播音量太大?
是否常有人说您讲话声音太大?
是否常忽略电话铃声和门铃声?
是否经常听不见别人在背后叫您?
是否常感到小孩和女性的说话声特别难以听清?
是否常忽略音调较高的声音,如鸟叫声或手机铃声?
是否常听见别人说话却无法理解讲话的内容?
是否常觉得别人讲话口齿不清,要求对方“再说一遍?”
与人交谈是否经常出现打岔的现象?
长时间倾听和交谈是否觉得疲倦?
几个人一起说话时,是否常跟不上别人的谈话?
周围亲近的人是否向您提起过,您可能有听力方面的问题?
如果不存在上述问题,您的听力情况完全正常。如果有些问题答案为“是”,您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听力问题。
估计听力损失的程度
表现:患者没有或仅感觉到轻微的听力下降,一般不影响言语交流能力。
判断:可能为26~40dB的轻度听力损失。
表现:患者感觉到听力下降,言语交流时,需对方重复或稍微提高声音才能听清楚。
判断:可能为41~55dB的中度听力损失。
表现:听力下降很明显,对话时,需对方大声才能听清楚。
判断:可能为56~70dB的重中度听力损失。
表现:对话时,需对方大声喊,并借助看对方口型才能大致明白说话者的意思。
判断:可能为71~90dB的重度听力损失。
表现:除了极大的声音,基本上什么声音都无法听见,时间长了说话口齿也会不清楚。
判断:极重度耳聋,听力损失超过90dB。
提示:以上问卷仅作参考,显示可能存在听力问题。但听力损失的类型和程度各不相同,怀疑有听力问题时,医院或正规的听力康复机构进行听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