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疾病知识

浅谈听障幼儿语言康复游戏教学

                          

:听力障碍幼儿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听觉器官受损导致听觉能力下降。虽然可为其佩戴合适的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但面对枯燥单调的语言康复训练,听障幼儿常常表现出厌倦的情绪,导致康复效果很不理想。看着孩子与他人的交流存在较大的障碍,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家长着急,康复教师也着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每个孩子都很喜欢的活动方式,孩子们在游戏中长大,游戏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中,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使他们的好奇心、创造性思维在不断的实践及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与发展。游戏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得他们的很多想法可以在没有成人的干扰和压力下得以实现,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语言康复比单纯的进行语言强化训练更具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听障幼儿所接受。康复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对听障幼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要充分调动听障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游戏贯穿于整个语言康复训练活动中,提高孩子们乐于参与的兴趣。教师同时要根据听障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语言康复。

  :听障幼儿游戏教学语言发展

  听力障碍幼儿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听觉器官受损导致听觉能力下降。虽然可为其佩戴合适的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但面对枯燥单调的语言康复训练,听障幼儿常常表现出厌倦的情绪,导致康复效果很不理想。看着孩子与他人的交流存在较大的障碍,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家长着急,康复教师也着急。面对越来越多亟需进行语言康复的听障幼儿,康复教师需要一种适合听障幼儿语言康复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听障幼儿爱上语言康复,让家长看到听障幼儿语言康复的成果。

  一、游戏应用于听障幼儿康复的理论基础

  游戏治疗的发展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他们努力将游戏治疗运用于听障幼儿语言康复治疗中。他们强调游戏本身并无治疗作用,它只是康复师获取幼儿无意识材料的一种方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游戏理论认为游戏的对立面并不是工作,而是现实生活。对于听障幼儿而言,游戏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使听障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也为他们受到压抑的本能行为提供了可以释放的场所,使听障幼儿能够真正活在自己的生活中。

  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结构主义游戏理论,它要求康复教师在语言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为听障幼儿设计种种不同的游戏,并安排他们进入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场景,以获得语言的发展。对于听障幼儿而言,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媒介,在康复过程中判断、了解听障幼儿的情趣产生困扰的原因所在之后,教师可以适当转变思路,主动设计游戏的方案,引导听障幼儿在游戏中重新经历产生情绪问题的事件,从而主动的宣泄情绪,获得积极的语言习得。

  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非指导性游戏理论。该理论强调游戏只是治疗的中介,重要的是在游戏过程中,康复治疗师要给与幼儿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   非指导性游戏理论要求康复教师在听障幼儿的语言康复过程中必须通过游戏与其建立良好、友善的关系,在与听障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要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必须接受他们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同时尊重听障幼儿,不要试图用某种方式去打断或制止听障幼儿的游戏行为。听障幼儿的语言康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康复教师要意识到游戏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必须让听障幼儿通过游戏掌握某某内容,但是对于其在游戏中的某些行为或举止也应该适当给予限制。

  二、当前游戏应用于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问题

  1、忽视了听障幼儿的现实需求

  听障幼儿由于听觉障碍和缺乏语言,导致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但是他们的发展却与正常孩子一样,他们同样喜欢游戏,同样能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并获得发展。而往往很多康复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听障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比正常幼儿而言较弱,所以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就会刻意的将难度稍微降低一些,甚至于有一些教师却将中班的游戏给大班的孩子玩,将小班的游戏给中班的孩子玩。这样一来,导致孩子们对游戏的   2、忽视了听障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部分康复教师为使课堂秩序不会乱,在整个课堂中始终掌控课堂的全局,处于主导位置,全然不顾孩子们有没有在游戏中学到什么。孩子们不能从游戏活动中得到愉快的体验,也不能通过游戏宣泄自己的情绪,导致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对游戏中的康复内容也很难记忆深刻。所以我经常会听见有教师跟我说,他们自认为一堂课的游戏设计的相当的精彩,觉得孩子们应该都会很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来的。可是实践总是证明孩子都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来,这无疑给教师泼了一盆冷水,教师的积极性也被严重的消弱。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还是什么都没有掌握。

  3、游戏的选择脱离听障幼儿的生活实际

  将游戏融入到听障幼儿教学中的目的在于既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又可以通过趣味性、创造性的游戏,开发听障幼儿的智力和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学会简单技巧的同时更有效的巩固语言康复的内容。我们总说游戏来源于生活,但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选取游戏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们选择的游戏不仅脱离了听障幼儿的生活实际,甚至于有些时候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教学中设计的游戏根本起不到学习作用,只是为了让听障幼儿在语言康复的过程中不走神。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课,上课的内容是让孩子知道狗的叫声是“汪汪汪”。整节课我只看老师拿着小狗的模型叫了一节课的“汪汪汪”,一堂课下来,我不仅没有听到孩子叫出一声“汪”,甚至孩子从头到尾都没有   三、恰当运用游戏提高听障幼儿语言的发展

  1、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  

  这些年来,一直提倡为听障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运用语言的环境,促进听障幼儿语言的发展,但是究竟怎样的语言环境才是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我们又该怎样为幼儿创设出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呢?

  听障幼儿正处在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期,区角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有话可说、愿说、敢说的语言环境,真正做到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及发展水平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幼儿语言学习的机会,完善和弥补了听障幼儿语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游戏中老师及时观察捕捉信息,适时介入游戏,从而锻炼和丰富孩子的语言。

  2、充分利用家庭环境

  游戏源于生活,在听障幼儿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正常的交流。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人交往,丰富自己的语言经验。听障幼儿的语言教育决不能忽视这些在日常中进行渗透的环节。常言道,“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两个“一”表明家长在听障幼儿语言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听障幼儿除了在学校的教学活动时间外,陪伴幼儿时间最多的是家长。我们必须调动所有家长的积极性,发挥出家长的作用。

  康复教师每天为家长提供家庭教学活动的内容。比如,教师通过小动物做公交车的游戏,模拟如何乘坐公交车的过程,让幼儿学习数字以及公交车与站台的对应。回家以后家长可以通过带幼儿一起乘坐公交车帮助幼儿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可以让幼儿了解坐公交车时我们要注意的事和我们需要做的事。孩子有了这些生活经验,在进行游戏时便可以与同伴交流他们的生活经验,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

  3.重视个别化交流

  听障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跟其他能力的发展一样,也有较强的个别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个别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语言发展与特点。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在幼儿的交流中有侧重地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有技巧地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游戏活动中,当幼儿拿着一个苹果到老师的面前说:“老师,苹果。”为了不影响整堂课的进度,或者课堂效果,老师只是这样轻描淡写地回答“嗯,苹果,你真棒呀!”那么师生的谈话就此结束。但是,如果你在当时引导孩子充分谈论苹果的话题的话,如:“这是什么颜色的苹果呀?”“你是从哪里得到的?”“你想把这个苹果给谁吃呢?”等。这样,教师与幼儿关于苹果的个别交流就展开了。对于这些语言发展比较滞后、不善于表达的幼儿,教师有技巧地重视个别交流尤为重要。

  4.提供充足的个人时间

  我们不难发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或大声争论着某件事,有时会手舞足蹈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他们很愿意在同龄人面前诉说自己知道的和自己所体验过的事。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应该在游戏活动中总是掌控着全局,充当着所谓主导者的角色,而是更应该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个人时间,使幼儿有更多的交往时间和机会,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语言。

  5.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游戏

  语言是在实践中发展、丰富的,为了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每个教学内容我们都必须精心为他们准备丰富的玩教具,设计两种以上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进行游戏前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在游戏中有话可说,愿意去说,更好地激发和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不同的情景讲述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游戏发展幼儿不同的语言水平,在合适的游戏活动中运用合适的语言进行交流,这就是游戏带给孩子的语言发展。

李梦雅

      







































北京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辽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jbzs/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