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听力异常的聋儿需要做全身检查?
婴幼儿听力问题常和全身情况相关,应执行多学科合作原则,因此要根据病史、体检、听力学检查结果、必要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包括行为智力发育在内的全身情况,最终对患儿的听力做出综合评估。
产科——提供围产期资料;
新生儿科及儿科——对新生儿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儿保跟踪随访——对贯彻听力追踪的连续性原则起关键作用;
眼科——对每例确认有听力损失的婴儿都应由具有评估婴儿经验的眼科医师至少评估1次视力;
遗传——对听力损失婴儿的家庭应提供遗传咨询。
2.什么是听觉发育迟缓?
临床常遇到3个月的婴儿ABR反应阈为50-60dBnHL,到6个月复查时ABR反应阈小于30dBnHL,属正常范围,这种现象称为听觉发育迟缓。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年龄在6个月以内,且听力损失程度为轻、中度者应该考虑存在听觉发育迟缓的可能,应询问患儿分娩时的情况(如是否足月、顺产以及是否低体重等情况),同时建议患儿大于6个月时复查听力,确诊是否存在听力损失,在复查听力前最好不要验配助听器,避免对小于6个月的婴儿过度干预。对于听力测试的损失超过60dBnHL的婴儿,则应及时验配助听器。
3.为什么有些婴儿双耳ABR均未引出但家长反应患儿对很多声音有反应?
当婴儿双耳ABR均未引出时,但家长反应患儿对很多声音有反应,首先应该询问家长其日常对哪些声音有反应,如关门声或雷声和鞭炮声等能惊醒,那应考虑患儿是否为高频极重度听力损失而存在一定的低频听力(可以看tbABR的Hz反应阈),其次是考虑是否存在听神经病,这时应结合OAE的结果来排除,有条件时可应做行为测听和采用正负(反转)极性法测试的微音器电位(CM)检查。
4.当Hz鼓室导抗图为平坦型是否可以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
当Hz鼓室导抗图为平坦型,不要急于下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中耳功能正常情况下,Hz探测音的鼓室导抗图也可以表现为平坦型,只能说Hz探测音的鼓室导抗图为山峰型时表明中耳功能正常,而应该通过耳镜检查了解外耳道和鼓膜情况,结合ABR反应波形的潜伏期和OAE是否引出等结果综合判断,必要时可做骨导ABR(BC-ABR)以鉴别传导性听力损失。
5.婴幼儿听力障碍的干预原则是什么?
听力学界就将婴幼儿听力障碍的干预原则概括为“三早”,即早期发现、诊断干预(早期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等)及早期听觉言语训练。
6.为什么提倡聋儿要早期干预?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早期经历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听觉技能不是遗传,而是后天学习的,尤其语言是对声音的感知、语言的聆听和交流过程中发育成熟的。因此,确保所有婴幼儿必须拥有的学习机会、对听力障碍婴幼儿进行强化性早期干预能够明确改善他们的听觉和言语语言认知和发育状况,这已在听力障碍婴幼儿听觉言语康复实践中得以证实并被大家所公认。
7.聋儿早期干预的关键期是哪一段?
在小儿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发生听力损失都会对其听觉、言语的发育产生影响,而且有时会很严重,同时还会影响小儿认知和学习等其它适应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发展。因此,对先天性听力障碍婴幼儿来说,从出生到3岁以前应该是干预的最关键时期,错失这一时期将使听觉及言语语言的干预康复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8.聋儿早期干预的时机是什么?
如果能在1个月内早发现、3个月内及时诊断、6个月内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科学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无论患儿听力损失程度如何,其各方面的发展都可接近健听儿童,最终都可以步入正常社会生活。
9.婴幼儿听力损失早期干预主要手段包括什么?
目前婴幼儿听力损失早期干预的主要手段有:追踪随访、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植入、骨锚式助听器(BaHa)和振动声桥的应用、药物治疗及其他。
10.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各阶段都可能发生听力损失,包括那几类?
①延迟发生的听力损失:围产期听力正常,出生前后某些特定的有害因素,如:宫内先天性感染、严重的窒息、持续机械通气、高胆红素血症等对内耳造成损害,导致随着时间推移在其出生后的某个时期开始出现听力下降。
②渐进性听力损失:出生时听力正常,出生后出现与遗传及神经退行性病变或其它因素相关的不同进展速度、频率及严重程度的听力损失。如“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③获得性听力损失:获得性因素如——脑膜炎、耳毒性药物、声损伤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内耳所致听力损失。
鐧界櫆椋庢湁閭d簺鐗瑰緛鍒濇湡鐧界櫆椋庢不鐨勫ソ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