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疾病知识

家长注意了3岁男孩滑了一跤竟聋了罪魁

  近日,宁波3岁男孩奔奔玩耍时踩到了一块西瓜皮摔倒了,后脑勺着地,妈妈扶起儿子叫他时已没有任何反应,孩子听不到声音了,这是为什么呢?怎么摔一跤了之后两只耳朵就聋了呢?

  于是,奔奔的妈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医生检查后发现,奔奔的头颅没有水肿,摔得也不算严重,怀疑奔奔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这类患者在外力影响导致脑压波动的情况下,会表现为一时性的听力下降,如果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能导致听力丧失。

不少耳聋患者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据医生介绍,奔奔经过CT检查,做了相应的基因检测后,发现奔奔是典型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这类患者在脑压波动时,会导致内淋巴液跟外内淋巴液的对冲,使内耳毛细胞暂时性的功能下降,表现为一时性的听力下降,听力下降后虽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复,但最终不可能回复到原来的水平。

  如果这类患者事先不了解病情,一次一次经受撞击,其听力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叠加丧失,最终导致完全丧失。奔奔经过医生治疗后,听力基本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医生提醒患儿家长,以后奔奔要避免摔倒、撞击,不要给孩子有碰撞、高处跳下等机会,甚至还要少咳嗽,少感冒。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不易被发现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患者平时不容易被发现,据医生介绍,有一名大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是啦啦队员,在观看同学比赛时一个篮球掉到他的头顶上,他马上就感到两只耳朵听不到声音了,为他检查后,发现也是典型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该名大学生的听力恢复了大部分,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就需要多加注意,不能随意撞击,要保持脑压稳定。

  据权威统计,我国现有听力语言障碍的人数万,其中0-6岁的听障儿童约70-80万,每年新增聋儿3万。其中很大一部分聋儿属于遗传性耳聋患儿,如何帮助他们保护听力,及早发现、干预、治疗呢?医生认为,还要对患儿的病因作科学研究,及早干预,及早治疗,在生活细节上也做相应的预防。

一时性耳聋是由基因突变引起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孩子撞击后一时性耳聋,也有所谓的“一针致聋”,即幼儿服用某类抗生素导致听力下降,乃至彻底失聪,或是幼儿遭遇外伤,或者是家人盛怒时一巴掌就把孩子打成耳聋。据医生介绍,我们往往会怪罪于服用的药物,或者认为家长或外力的那一巴掌太狠,其实不少情况下,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患儿突变的耳聋基因。

  “一针致聋”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出现这类基因突变的人群,在常规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的情况,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使用一次常规剂量就会产生耳鸣或严重的听力下降。

  而所谓的“一巴掌拍聋”也有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或Pendred综合征。医生介绍,这部分患儿可能在出生时听力正常,但是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基因突变导致失聪的潜在威胁。仅仅因为一次轻微的外伤就会导致听力下降,因为不了解情况,不做相应的外伤避免,长此以往听力逐渐下降,这样的情况非常可惜。

要及早发现潜在耳聋的威胁

  那么平时我们怎样及早发现一些潜在耳聋的威胁呢?据医生介绍,比较直接的方式是作基因检测,只要抽取患者身上的5CC血就可以了。遗传性耳聋主要有隐性、显性、伴性染色体遗传和线粒体遗传四种遗传方式,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方式。

  也正因为这一遗传方式,使得双亲听力正常,然而下一代却可能因为父母携带单个同一基因位点突变,有概率先天性聋或携带致聋突变基因。

  医生指出,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患儿不一定表现为先天性听力障碍,但因为携带上述的致聋基因,因为服用耳毒性药物、或是轻微外伤等诱因,在后天生活中致聋。而这类情况往往又被家长们忽略。

  医生建议,具有家族性耳聋病史人群可以选择做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检查。此外,基因检测有利于优生优育,夫妇不仅可以通过产前检查,极大地提前聋病防治的时间,而正常夫妇如有意愿,也可以对新生儿进行基因检测评估其耳聋风险。

  那么,如果遇到突发性耳聋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又应该如何有效的应对呢?

耳聋有哪些危害?

  听力障碍对人的工作、生活交往带来困难:

  1、领导、同事的谈话听不清楚,怕别人有误会,或影响工作,总是忧心忡忡。

  2、家人与你说话,常常“不理不睬”,答非所问,影响家中的和谐气氛。

  3、打电话、看电视常听不清楚,把音量开的较大,吵闹家人与邻居。

  4、老人听不到,声音信息输入到大脑的内容减少,大脑分辨声音信息的能力下降,进一步加重了听力的障碍,表现为讲话语速加快,大脑对声音信息来不及分辨、处理,常听到声音,不理解意思。这样老人更不愿与人交流,听得就更少,常造成老人孤独、情绪低落或脾气暴躁,生活质量下降,有的还易患老年性痴呆。

  5、儿童只要有轻中度的听力损失就会影响其语言的发育与智力的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要像关心、保护眼睛一样来关心、保护我们的耳朵。

如何预防耳聋的发生?

  1、防止耳聋发生的关键在于避免各种有害因素对听觉的损害,如禁用和慎用各种耳毒性药物。

  2、避免长时间的噪声与过大的爆震声对听力的损害;积极防治各种细菌与病毒对耳朵的感染。

  3、对一些有听力损失的高危人群,如有家族性耳聋病史者;长期暴露于强噪声环境下的工人;在妊娠时有病毒感染的新生儿等,更应定期检查与跟踪其听力状况,一旦发现有听力问题,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这将有可能大大降低耳聋疾病的发生与危害。

  4、如已有听力障碍,应定期复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与康复措施,阻止听力损失进一步加重。

耳聋的治疗与康复方法有哪些?

  药物治疗:耳聋发生后短期内采取改善内耳微循环,听毛细胞营养等药物治疗。因感音神经性聋的内耳毛细胞坏死脱落,不能再生,用药不是万能的,耳聋时间越久,治愈的可能越小。如突发性耳聋后1-3周尚可药物治疗,超过3周则疗效欠佳。

  助听器:迄今为止对感音神经性耳聋或失去药物及手术机会的传导性聋者最实用、最有效的听力补偿与康复手段。

  电子耳蜗手术:适用于配戴助听器无效的极重度耳聋患者,一般认为对5岁以下的小孩与语后聋的成人效果较好,但费用较为昂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听觉和语言训练:一般配戴了助听器以后,不等于装上了一个全新的耳朵,助听器使用者还要有一个大脑听觉中枢慢慢的重新学习与锻炼的过程,视耳聋的程度与年龄等因素的不同,需要有一个适应与训练的过程,具体归纳如下:

  听觉训练:耳聋患者配戴助听器后,逐步培养其聆听习惯,提高听觉觉察、听觉注意、听觉理解与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语言训练:训练聋儿发声、唇读、进而理解并积累词汇,掌握语法规则,灵活准确表达思想感情。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使聋儿真正做到能听会说、聋而不哑。

小编认为能把一个孩子健健康康带大真的不容易!辛苦各位爸爸妈妈了,也希望宝宝们健康成长,同意请点zan!

来源:湖北经视、宁波晚报()已获授权发布/编辑:汤巧霞/主编:毛莎(商务合作请联系-)

  湖北经视联合湖北省气象局征集10名气象小主播。网络海选已经开始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支持你喜欢的小选手吧!《经视一锅鲜》气象小主播会是谁呢?









































中成药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土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jbzs/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