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学生教育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教育的目的应该和聋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这就是让这些失去听力的学生能够和健听学生一样得到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符合实际情况,根据家长的素质、家庭的基本情况,结合听力障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一)重视早期素质训练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都告诉我们,抓紧时间进行早期素质训练,对于子女日后的成材与成功都有难以估量的作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如果将成人智力水平作为,那么4岁儿童可达到成人的50%。由此可见早期训练对于儿童来说是多么重要。听力障碍学生的早期素质训练的内容包括动作训练、行为模式训练、听力训练、手语训练、口语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当然也要因人而异,符合甲的方法,家长不能照搬给乙。早期训练的时间越早越好。由于听力障碍学生在生长发育的早期与健听学生的差距还比较小,这时候听力障碍学生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特殊教育的影响,弥补起来比较容易。进行听力障碍学生的动作、行为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参照训练健听学生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由于听力损伤的缘故,走路时会出现左右摇摆的不稳定现象,看到这种情况,家长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等。为了使学生入学以后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可以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穿衣、吃饭、人厕、洗浴等。这些移动活动,是维持独立生活最基本的应用活动,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完成的能力,可以分解进行,然后联系起来进行。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使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逸生活,有的家长认为这些是日常工作中的小事,听力障碍学生可以无师自通,这两种观点是都要不得的。只有做到扎扎实实地训练,认认真真地辅导,听力障碍学生才能真正受益。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法宝。年1月,75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获奖者“在什么地方学到的东西最重要”,那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因为他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等等,他的回答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赞同。进行早期的素质训练,对于听力障碍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好过许多大道理。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能认准方向专心致志地做下去,在家庭教育有限的时间里是能够培养好孩子的。(二)要有足够的耐心发展学生的语言是早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对听力障碍学生教语言的时间是影响语言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听力损伤的程度不同,家庭环境、父母特点、说话与交流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怎样发展学生的语言应该由家长来决定。对于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家长要及时给孩子验配助听器,坚持以口语为主。在生命发育的最初几年,大脑发育迅速,这时候需要输入丰富的语言。进行早期训练有利于听力障碍学生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在训练过程中,家长要坚持使用普通话,做到一个词、一个词的传授。要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多给他们练习使用的机会;在教整句话时,最好要慢一些,给他们一个理解和适应的时间。这里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都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除了教给他们说话之外,还要让他们练习读唇和看话,这是听力语言训练中的难点。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一遍不行十遍,十遍不行二十遍,直到彻底掌握为止。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坚持给有残余听力的孩子配戴助听器,尽量地使用残余听力。(三)要正确认识手语然而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就不能用口语方法来训练了,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来决定的。对于重度听力损伤的儿童,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来学习语言,那么学习聋人手语应该是最佳的方式。全球聋人手语的发展与特殊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从16世纪起的西班牙与18世纪的法国开始,多年来,手语随着聋教育的普及而逐渐力听力障碍者所应用。手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听力障碍学生要学习手语,聋人家长也需要接受手语培训。有了手语,聋人的思维会发展得更好。在过去的教学方法中,很多人认为听力障碍学生只能学习有声语言的语言,只能学习说话,阻碍学生打手势。而实际上,这些学生眼睛看着老师,却在桌子下面偷偷打手势;学生在课余校外打手势,只是在课堂上不敢打手势。与其禁而不止,不如放开。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听不见很不甘心,报怨是因为使用手语而造成,认为经过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听力障碍学生就可以说话了,这的确是不现实的想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与听力障碍有很大的关系,听力障碍学生学习有声语言如同外国入学习汉语一样困难。家长要努力学会手语,在家庭中创造手语的环境和氛围,并向教孩子学识字那样教他们手语,充分发挥手语在家庭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台湾师范大学林宝贵教授曾经说过:“让一个听障人学会口语,能听能说,并不容易;但让一个听障人学会手语,几乎是不教而会,就像候鸟千里返回家乡,自然又平常。至于让普通入学会手语,方便和听障人沟通,能学多少,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手语的学习加深健听人对听障者的认同感,这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四)帮助改掉坏毛病听力障碍学生和健听儿童相比时,乍一接触好像觉得没有什么两样,但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他们和健听儿童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表现在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这些学生因为听力的原因,对于社会上一些复杂的现象和抽象的道理不能够理解,对外面的世界处在一个一知半解的程度。生理的障碍、社会的影响、家庭的溺爱会使学生养成了这样或那样的毛病。1爱幻想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一种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比如有的学生想象当一名飞行员,将来长大后能像杨利伟那样驾驶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有的听力障碍学生想象自己大学毕业以后能够当上企业的经理,干出一番大事业来,这些和人们的愿望联系着的、指向未来生活的想象都是幻想。列宁曾经说过:“幻想是可贵的品质。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幻想,我们叫它理想;如果幻想脱离现实,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沉溺于自我陶醉之中,没有具体的行动,就成为空想了。听力障碍学生爱幻想,有一种能随时自由地创造一个幻想世界的倾向。当他们漫游在幻想王国时,脑子里就会遐想出形形色色的东西。有位家长反映自己的聋孩子整天都是在问: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为什么眨眼睛?俨然是一个探索太空奥秘的小科学家。应该说,这种对事物充满浓厚兴趣的幻想,是产生美好想象和强烈求知欲的源泉。但有的学生幻想过多,整天把自己置身于幻想世界之中,恨不得天上掉馅饼。这种空无边际的幻想就变成了空想,是与现实世界相违背的,是极为有害的。这样的后果很可能使听力障碍学生因难以摆脱幻想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作为听力障碍学生的家长和他们的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幻想行为,引导他们在生活现实和幻想之间保持一种正确的平衡关系。当发现听力障碍学生把自己禁锢在幻想王国之中时,要引导他们走出幻想的误区,把他们的思想转移到现实生活之中。如可以多搞一些动手参与活动,引导大家一起来做,也可以开展小伙伴联谊活动、大型集体活动等等,通过活动带领听力障碍学生跳出幻想的圈子,走向真实的生活。2好嫉妒嫉妒是一种消极的、不良的情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障碍,在听力障碍学生之间,往往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就相互猜疑,以至到攻击陷害,大打出手,甚至于会引起刑事上的纠纷来。剖析嫉妒,其核心就是“我”,别人都不如我,我怎样怎样,害怕别人优于自己。嫉妒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盲目骄傲自满、感情过于自私、不切实际争强好胜、相互嫉恨猜疑等等。听力障碍学生最大的嫉妒心,就是怕别人比自己好,一旦发现比自己强的人和事,心中就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轻则故意表示清高,视而不见,重则想方设法进行捣乱破坏,以解心中的仇恨。听力障碍学牛这种嫉妒心理以及由于嫉妒而对别人实施报复的,在聋校们,并给他们带上了侮辱性的绰号。这两个人恶狠狠地说:“是你们让我变成了这个样子,是你们激起了我的仇恨,懦弱于事无补,我要把你们全杀光。这就是疑心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突出例证。家长和教师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都要充分地相信听力障碍学生、尊重听力障碍学生,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增加透明度。要学会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感到你是最可信赖的。对于他们出现的怀疑心理,要尽快地帮助他们处理,一定要让事实来说话,让事实来化解他们心中的疑虑。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做到耐心细致,不要动不动就去指责、发火。即使听力障碍学生做错了什么事情,也应该客观地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透明度增加了,听力障碍学生的疑心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3易冲动听力障碍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急躁、骄傲,过于自信、过于自爱,对某一事物一旦形成了认识很难改变,这就是易冲动。你也许见过这样的场面,当某一位学生和别人发生矛盾时,就好像一头发怒的牛犊子,犯了事几个人拉都拉不回来;有的仅仅为了一件芝麻粒般的小事,也会大动干戈,任何人都劝说不了。这时候如果老师马上进行批评,无疑是火上浇油。面对正在冲动的听力障碍学生,最好的办法是叫他冷静下来,等情绪稳定了,再施以说服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对待花瓣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呵护孩子们的心灵”,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家长和教师暂时不要处理谁对谁非,来一个冷处理。一旦冷静下来,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到这个时候,再晓之以理,他就会渐渐地明白,自己的冲动是不对的,会暗下决心改正之。从某种意义上讲,要给易冲动的学生更多的尊重,以关心体贝占取得他们的爱戴和尊敬,使他们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要珍惜,要紧紧抓住,如果是潜在的,要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寻找、挖掘;是微弱的,要扬其所长,尽量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教师要创造条件,给予帮助,使易冲动的脾气得以收敛,使他们能够有施展所长、取得成绩的天地。
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白癜风哪里能治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jbzs/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