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C(资料性附录) 常用鉴定技术和方法C.1视力障碍检查 本标准所指的视力均指矫正视力。视力记录可采用小数记录或者5分记录两种方式。正常视力是指远距视力经矫正(包括接触镜、针孔镜等)达到0.8以上。 中心视力好而视野缩小,以注视点为中心,如视野半径小于10度而大于5度者相当于盲目3级,半径小于5度者相当于盲目4级。 周边视野检查要求:直径5mm的白色视标,检查距离mm,视野背景亮度为31.5asb。 视力障碍检查具体方法参考《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SF/ZJD)。C.2视野有效值计算 视野有效值计算公式:
实测视野有效值(%)=
8条子午线实测视野值的总和
视野有效值换算见表C-1。 表C-1视野有效值与视野半径的换算
视野有效值(%)
视野度数(半径)
8
5°
16
10°
24
15°
32
20°
40
25°
48
30°
56
35°
64
40°
72
45°
C.3听力评估方法 听力障碍检查应符合《听力障碍的法医学评定》(GA/T)。听力损失计算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听力减退分级的频率范围,取0.5、1、2、4kHz四个频率气导听阈级的平均值。如所得均值不是整数,则小数点后之尾数采用4舍5入法修为整数。 纯音听阈级测试时,如某一频率纯音气导最大声输出仍无反应时,以最大声输出值作为该频率听阈级。 听觉诱发电位测试时,若最大输出声强仍引不出反应波形的,以最大输出声强为反应阈值。在听阈评估时,听力学单位一律使用听力级(dBHL)。一般情况下,受试者听觉诱发电位反应阈要比其行为听阈高10~20dB(该差值又称校正值),即受试者的行为听阈等于其听觉诱发电位反应阈减去校正值。实施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的机构应建立本实验室的校正值,若尚未建立,建议取参考平均值(15dB)作为校正值。 纯音气导听阈级应考虑年龄因素,按照《声学听阈与年龄关系的统计分布》(GB/T)听阈级偏差的中值(50%)进行修正(见表C-2)。表C-2耳科正常人随年龄增长超过的听阈偏差中值(GB/T)
男
女
年龄
30~39
1
1
1
2
1
1
1
1
40~49
2
2
3
8
2
2
3
4
50~59
4
4
7
16
4
4
6
9
60~69
6
7
12
28
6
7
11
16
70~
9
11
19
43
9
11
16
24
C.4前庭功能检查 本标准所指的前庭功能丧失及减退,是指外力作用于颅脑或者耳部,造成前庭系统的损伤,伤后出现前庭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自发性前庭体征检查法和诱发性前庭功能检查法等有阳性发现(如眼震电图/眼震视图,静、动态平衡仪,前庭诱发电位等检查)。应结合听力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定前庭功能障碍程度。C.5阴茎勃起功能评定 阴茎勃起功能应符合GA/T《男性性功能障碍法医学鉴定》的要求。C.6体表面积计算 九分估算法:成人体表面积视为%,将总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等面积区域。即:头(面)部与颈部共占1个9%,双上肢共占2个9%,躯干前后及会阴部共占3个9%,臀部及双下肢共占5个9%+1%(见表C-3)。表C-3体表面积的九分估算法
部位
面积(%)
按九分法面积(%)
头
6
(1×9)=9
颈
3
前躯
13
(3×9)=27
后躯
13
会阴
1
双上臂
7
(2×9)=18
双前臂
6
双手
5
臀
5
(5×9+1)=46
双大腿
21
双小腿
13
双足
7
全身合计
(11×9+1)=
手掌法:受检者五指并拢,一掌面约相当其自身体表面积的1%。 公式计算法:体表总面积S(m2)=0.×身长(cm)+0.×体重(kg)-0.。 注:12岁以下儿童体表面积:头颈部%=[9+(12-年龄)]%,双下肢%=[46-(12-年龄)]%。C.7肢体关节功能评定 先根据受损关节活动度大小及关节肌群肌力等级直接查表(见表C-4~表C-9)得出受损关节各方位功能丧失值,再将受损关节各方位功能丧失值累计求和后除以该关节活动方位数(如肩关节活动方位为6)即可得出受损关节功能丧失值。 注:(1)表C-4~表C-9仅适用于四肢大关节骨关节损伤后遗关节运动活动度受限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后遗相关肌群肌力下降所致关节功能障碍的情形。单纯中枢神经或者周围神经损伤所致关节功能障碍的情形应适用专门性条款。(2)当关节活动受限于某一方位时,其同一轴位的另一方位功能丧失值以%计。如腕关节掌屈和背屈,轴位相同,但方位不同。当腕关节活动限制在掌屈10度与50度之间,则掌屈以40度计(查表求得功能丧失值为30%),而背屈功能丧失值以%计。(3)伤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应与对(健)侧进行比较,即同时用查表法分别求出伤侧和对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并用伤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减去对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其差值即为伤侧关节功能实际丧失值。(4)由于本方法对于关节功能的评定已经考虑到肌力减退对于关节功能的影响,故在测量关节运动活动度时,应以关节被动活动度为准。C.7.1肩关节功能丧失程度评定(见表C-4) 表C-4肩关节功能丧失程度(%)
关节运动活动度
肌力
≤M1
M2
M3
M4
M5
前屈
≥
75
50
25
0
~
77
55
32
10
~
80
60
40
20
~
82
65
47
30
91~
85
70
55
40
71~90
87
75
62
50
51~70
90
80
70
60
31~50
92
85
77
70
≤30
95
90
85
80
后伸
≥41
75
50
25
0
31~40
80
60
40
20
21~30
85
70
55
40
11~20
90
80
70
60
≤10
95
90
85
80
外展
≥
75
50
25
0
~
77
55
32
10
~
80
60
40
20
~
82
65
47
30
91~
85
70
55
40
71~90
87
75
62
50
51~70
90
80
70
60
31~50
92
85
77
70
≤30
95
90
85
80
内收
≥41
75
50
25
0
31~40
80
60
40
20
21~30
85
70
55
40
11~20
90
80
70
60
≤10
95
90
85
80
内旋
≥81
75
50
25
0
71~80
77
55
32
10
61~70
80
60
40
20
51~60
82
65
47
30
41~50
85
70
55
40
31~40
87
75
62
50
21~30
90
80
70
60
11~20
92
85
77
70
≤10
95
90
85
80
外旋
≥81
75
50
25
0
71~80
77
55
32
10
61~70
80
60
40
20
51~60
82
65
47
30
41~50
85
70
55
40
31~40
87
75
62
50
21~30
90
80
70
60
11~20
92
85
77
70
≤10
95
90
85
80
C.7.2肘关节功能丧失程度评定(见表C-5) 表C-5肘关节功能丧失程度(%)
关节运动活动度
肌力
≤M1
M2
M3
M4
M5
屈曲
≥41
75
50
25
0
36~40
77
55
32
10
31~35
80
60
40
20
26~30
82
65
47
30
21~25
85
70
55
40
16~20
87
75
62
50
11~15
90
80
70
60
6~10
92
85
77
70
≤5
95
90
85
80
伸展
81~90
75
50
25
0
71~80
77
55
32
10
61~70
80
60
40
20
51~60
82
65
47
30
41~50
85
70
55
40
31~40
87
75
62
50
21~30
90
80
70
60
11~20
92
85
77
70
≤10
95
90
85
80
注:为方便肘关节功能计算,此处规定肘关节以屈曲90度为中立位0度。C.7.3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评定(见表C-6) 表C-6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表C-6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
关节运动活动度
肌力
≤M1
M2
M3
M4
M5
掌屈
≥61
75
50
25
0
51~60
77
55
32
10
41~50
80
60
40
20
31~40
82
65
47
30
26~30
85
70
55
40
21~25
87
75
62
50
16~20
90
80
70
60
11~15
92
85
77
70
≤10
95
90
85
80
背屈
≥61
75
50
25
0
51~60
77
55
32
10
41~50
80
60
40
20
31~40
82
65
47
30
26~30
85
70
55
40
21~25
87
75
62
50
16~20
90
80
70
60
11~15
92
85
77
70
≤10
95
90
85
80
桡屈
≥21
75
50
25
0
16~20
80
60
40
20
11~15
85
70
55
40
6~10
90
80
70
60
≤5
95
90
85
80
尺屈
≥41
75
50
25
0
31~40
80
60
40
20
21~30
85
70
55
40
11~20
90
80
70
60
≤10
95
90
85
80
C.7.4髋关节功能丧失程度评定(见表C-7) 表C-7髋关节功能丧失程度(%)
关节运动活动度
肌力
≤M1
M2
M3
M4
M5
前屈
≥
75
50
25
0
~
77
55
32
10
91~
80
60
40
20
76~90
82
65
47
30
61~75
85
70
55
40
46~60
87
75
62
50
31~45
90
80
70
60
16~30
92
85
77
70
≤15
95
90
85
80
后伸
≥11
75
50
25
0
6~10
85
70
55
20
1~5
90
80
70
50
0
95
90
85
80
外展
≥41
75
50
25
0
31~40
80
60
40
20
21~30
85
70
55
40
11~20
90
80
70
60
≤10
95
90
85
80
内收
≥16
75
50
25
0
11~15
80
60
40
20
6~10
85
70
55
40
1~5
90
80
70
60
0
95
90
85
80
外旋
≥41
75
50
25
0
31~40
80
60
40
20
21~30
85
70
55
40
11~20
90
80
70
60
≤10
95
90
85
80
内旋
≥41
75
50
25
0
31~40
80
60
40
20
21~30
85
70
55
40
11~20
90
80
70
60
≤10
95
90
85
80
注:表中前屈指屈膝位前屈。C.7.5膝关节功能丧失程度评定(见表C-8) 表C-8膝关节功能丧失程度(%)
关节运动活动度
肌力
≤M1
M2
M3
M4
M5
屈曲
≥
75
50
25
0
~
77
55
32
10
~
80
60
40
20
86~
82
65
47
30
71~85
85
70
55
40
61~70
87
75
62
50
46~60
90
80
70
60
31~45
92
85
77
70
≤30
95
90
85
80
伸展
≥-5
75
50
25
0
-6~-10
77
55
32
10
-11~-20
80
60
40
20
-21~-25
82
65
47
30
-26~-30
85
70
55
40
-31~-35
87
75
62
50
-36~-40
90
80
70
60
-41~-45
92
85
77
70
≤-46
95
90
85
80
注:表中负值表示膝关节伸展时到达功能位(直立位)所差的度数。考虑到膝关节同一轴位屈伸活动相互重叠,膝关节功能丧失程度的计算方法与其他关节略有不同,即根据关节屈曲与伸展运动活动度查表得出相应功能丧失程度,再求和即为膝关节功能丧失程度。当二者之和大于%时,以%计算。C.7.6踝关节功能丧失程度评定(见表C-9) 表C-9踝关节功能丧失程度(%)
关节运动活动度
肌力
≤M1
M2
M3
M4
M5
背屈
≥16
75
50
25
0
11~15
80
60
40
20
6~10
85
70
55
40
1~5
90
80
70
60
0
95
90
85
80
跖屈
≥41
75
50
25
0
31~40
80
60
40
20
21~30
85
70
55
40
11~20
90
80
70
60
≤10
95
90
85
80
C.8手、足功能丧失程度评定C.8.1手、足缺失评分(见图C-1和图C-2)
图C-1手缺失评分示意图图中数字示手指缺失平面相当于手功能丧失的分值
图C-2足缺失评分示意图图中数字示足缺失平面相当于足功能丧失的分值
C.8.2手指关节功能障碍评分(见表C-10) 表C-10手指关节功能障碍相当于手功能丧失分值的评定
受累部位及情形
功能障碍程度及手功能丧失分值
非功能位强直
功能位强直或关节活动度≤1/2参考值
关节活动度>1/2、但≤3/4参考值
拇指
第一掌腕/掌指/指间关节均受累
40
25
15
掌指、指间关节均受累
30
20
10
掌指、指间单一关节受累
20
15
5
示指
掌指、指间关节均受累
20
15
5
掌指或近侧指间关节受累
15
10
0
远侧指间关节受累
5
5
0
中指
掌指、指间关节均受累
15
5
5
掌指或近侧指间关节受累
10
5
0
远侧指间关节受累
5
0
0
环指
掌指、指间关节均受累
10
5
5
掌指或近侧指间关节受累
5
5
0
远侧指间关节受累
5
0
0
小指
掌指、指间关节均受累
5
5
0
掌指或近侧指间关节受累
5
5
0
远侧指间关节受累
0
0
0
腕关节
手功能大部分丧失时腕关节受累
10
5
0
注1:单手、单足部分缺失及功能障碍定级说明:(1)手、足缺失及功能障碍量化图表不能代替标准具体残级条款,条款中有列举的伤情应优先依据相应条款确定残级,只有在现有残级条款未能列举具体致残程度等级的情况下,可以参照本图表量化评估定级;(2)图C-1中将每一手指划分为远、中、近三个区域,依据各部位功能重要性赋予不同分值。手部分缺失离断的各种情形可按不同区域分值累计相加,参考定级。图C-2使用方法同图C-1;(3)表C-10按手指各关节及腕关节功能障碍的不同程度分别赋予不同分值,各种手功能障碍的情形或合并手部分缺失的致残程度情形均可按对应分值累计相加。 注2:双手部分缺失及功能障碍定级说明:双手功能损伤,按双手分值加权累计定级。设一手功能为分,双手总分为分。设分值较高一手分值为A,分值较低一手分值为B,最终双手计分为:A+B×(-A)/。 注3:双足部分缺失定级说明:双足功能损伤,按双足分值加权累计定级。设一足功能为75分,双足总分为分。设分值较高一足分值为A,分值较低一足分值为B,最终双足计分为:A+B×(-A)/。
面部白癜风怎么治疗北京比较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