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遇见三四岁不会说话的孩子,家长以为是老人说的“贵人语迟”,实际上是把孩子给耽误了。有些传导性的听力损失能够根本治愈的(比如部分中耳炎),还有一部分听力损失是不能够治愈的,也就是说孩子可能要终生存在听力障碍,对此,我们该怎么做?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杨浩建议:早筛查、早干预
医院已经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可以做到早期发现孩子潜在的听力问题,如果发现,有些传导性的听力损失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是能够根本治愈的(比如部分中耳炎),但是还有一部分听力损失是不能够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治愈的,也就是说孩子可能要终生存在听力障碍,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该怎么做?
我总结了三个字“早准稳”——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准确的诊断,准确的干预,稳定的心态,稳定的信念。
早
说到“早”这个并不容易,我们经常会遇见三四岁不会说话的孩子,家长以为是老人说的“贵人语迟”,实际上是把孩子给耽误了。
0~3岁:最佳时期
4~5岁:康复时间较长
6岁以后:进行康复和听力干预比较困难
准
准有两方面的含义:听力损失程度的准确确定,听力损失性质的准确确定。只有准确地诊断我们才能提供准确的康复干预手段。
康复干预的手段也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听觉,一方面是听觉语言训练。这个可以通过助听设备来完成。
听障人群使用最普及的是助听器,它有先进的言语提升功能,选配双耳的助听器可能有双耳互传的模式、言语聚焦功能。
还有无线传输系统能让孩子在上课时候不论坐在第几排周围是否有小干扰都听清老师在讲什么,只要在孩子的衣服上配一个叫做音频转换器(或者叫无线信号发射器),那么说话人的声音将被传递给孩子。
还有软戴BAHA也叫软戴骨锚式助听器,对于先天性外耳或者中耳发育畸形的孩子而言,他们无法佩戴传统助听器,但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实现听力干预。
最后一项技术就是人工耳蜗技术,适用于孩子的助听效果不理想或者重度听力损失的情况。
对于听障孩子而言,可以在家里针对性的做听觉训练和言语训练。给孩子进行听觉训练的这种层级模式和我们正常孩子的听觉发育是基本上类似的,孩子的训练大致会经历感知声音的存在→辨知声音的不同→声音的识别这三个阶段。
稳
稳字其实更多是说家长心理上的情绪变化。可把它分为四个时期:否认期、反抗期、接受期、整合期。家长们逐步度过这个时期,但整体上来说一定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寻求帮助,选择合适的康复方案,做好设备的保养,定期配合随访,稳步实现既定目标。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的耳朵分为三个部分,有外耳中耳和内耳,通过层层传递,外面的声音信息才能抵达我们的中枢听觉系统,这样我们就可以听到别人在说什么。
从听力损失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及混合性听力损失。
传导性听力损失常见的大多为中耳炎;也有先天的畸形,比如外中耳发育畸形等;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不能通过药物治愈,只能依靠后期的听力干预才能让他听得更好。
听力损失会对孩子的听力语言发育、生理心理发育、学习认知发育、社会情感发育造成影响。
有些人有轻微耳鸣或听力有所下降,就会觉得听得很累,那就有可能带动着身体其他生理的感觉,大都会出现疲劳的现象。心理方面问题包括性格内向或者孤僻等。听力损失还有可能给他带来各种学习方面和社会情感方面的障碍。
在这里想跟大家更正一个观点,有的时候患者会问:“我的听力损失不严重啊,我需要配助听器吗?”我想告诉大家,就是如果这个孩子已经发生了听力损失,即便是轻度的,也可能对于他后期的言语发育会造成影响,十聋九哑以前说的这个谚语,就是这个意思。
根据我们多年在门诊听到的家长反馈,最后我想强调三点:
一、确诊前提下,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二、双耳的听力损失应当选择配双耳的助听设备,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能只配单耳;
三、选配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可以同时使用(双模式),这两者并不冲突,而且现在的数据已经表明,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两种设备越早同时使用,孩子整个的听觉系统或者说听觉皮层会对这两种声音的整合可能会越快适应。
最后,祝愿所有有听损问题的朋友们都能做好康复训练,有个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