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听力障碍 > 患病危害

耳朵是聆听世界的窗口,您注意保护孩子的听

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主题是

「保护听力终生受益」

“中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可达80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约有新生聋儿3万余名,年全市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共诊断听力障碍新生儿23人。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听障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

儿童听力损失受多种因素影响:

?遗传因素,约40%的儿童听力损失由遗传因素引起。

?产时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黄疸均可影响新生儿听力。

?感染,母亲怀孕期间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引起新生儿听力损失。此外,脑膜炎、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能导致听力损失。

?耳部疾病,耵聍栓塞(耳垢堆积)及耳道积水引起的咽鼓管堵塞、中耳炎等常见耳部疾病,也可以引起儿童听力损失。

?噪声,长时间大音量地使用智能手机、MP3等播放设备可能引起听力损失。

?药物,用于治疗新生儿感染、疟疾、耐药结核及癌症等多种药物,因其具有耳毒性,均可导致听力损失。

儿童听力的保健在妈妈妊娠期就应该开始。如在孕期,母体一般不要接受预防注射,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预防患感染性疾病,一旦感染要及时进行治疗,用药时禁用耳毒性药物。围产期不仅可发生器质性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且可引起内耳毛细胞损害,尤其是早产、引产时外伤或产期的各种原因缺氧、新生儿黄疸等,极易引起感觉神经性耳聋。因此,对这些疾病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是防治耳聋的重要环节。

新生儿和婴幼儿开展听力筛查,能够及时发现和诊断先天性或早发性听力损失。听力障碍儿童最好在6月龄前实施干预措施,包括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术等听力重建措施,以及言语康复训练等。此外,先天性风疹、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等多种导致听力损失的疾病均可通过免疫接种预防,避免造成听力损伤。

生活中一些坏习惯、不良动作,有可能一不小心损害了宝宝的耳朵和听力。

动作1:掏耳垢

耳垢俗称耳屎,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黏稠物质。一些家长将这种分泌物与鼻涕、眼屎“一视同仁”地看成废物,必欲除之而后安,其实是不对的。

耳垢遇到空气干燥后变为薄片状,或黏稠的油脂状,在外耳道“值勤”,既可以阻挡灰尘与小飞虫的“入侵”,又能缓冲噪声,阻止外界水分的流入,还可抑制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可称为鼓膜与外耳道的“护花使者”。

经常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去帮宝宝掏耳屎,不仅易损伤未发育成熟的宝宝外耳道,如果棉签上有霉菌,还可能导致霉菌性外耳道炎。耳屎其实能自洁,会随着宝宝的咀嚼或运动掉出耳道外,到时用毛巾擦干净即可,无需特别清理。

动作2:用力擤鼻或吸鼻

过于用力擤鼻涕,特别是两个鼻孔一起擤,可能会使鼻腔内的病菌在压力的作用下经耳咽管直接侵入鼓室,伤害耳朵,严重者可发生耳痛、中耳积脓,甚至导致鼓膜穿孔以及耳流脓、听力下降等。

孩子如果喜欢吸鼻涕,甚至形成经常性吸鼻动作,会增加宝宝患中耳炎的概率,严重者可能并发脑脓肿,是十分凶险的。

动作3:鼻涕长流不理

儿童感冒经常诱发鼻炎,有时鼻涕常流很长时间,这种情况不能不处理。因为感冒、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时,细菌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引起发炎,中耳炎起初是分泌性中耳炎,若治疗不及时,往往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对婴幼儿开展听力筛查,可尽早发现其听力损失问题,及时给予有效干预,尽量避免患儿发育迟缓,并有利于促进其社交、教育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先天性失聪或在出生早期患有获得性听力损失的儿童,如能在6月龄前识别听力损失并给予适当干预措施,患儿5岁时的语言能力可与听力正常的同龄儿童达到相同水平。

衢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开展的听力筛查项目

新生儿听力筛查:

耳声发射(OAE)、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测试(AABR)

听力测试:

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BR)、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ASSR)

-

文:儿保科主任黄诚茵

衢州市妇幼保健院浙江大医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医院衢州分院预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lhp.com/hbwh/11442.html